巴祖卡是怎麼來的?
很多人會說這東西長得像喜劇演員鮑勃自制的一種古怪樂器,所以有了這個名字;也會有人說這東西是羅伯特-戈達德根據合約設計出來的。
可實際上,在巴祖卡誕生之前,這裡面有著一系列研發推進的演變過程,這是一個在科技向前推演的完整系統之下,所誕生出來的產物。
20世紀30年代,瑞士移民亨利-莫豪普特在為美國陸軍部(國防部前身)研究爆炸物的時候,設計了一種錐形裝藥的反坦克手雷,這東西能夠擊穿2.4寸的坦克裝甲,也就是60毫米。
這玩意兒可是當時最好的單兵武器,但,它也有自己的缺陷,那就是無法遠拋。
m10手雷重達1.6千克,兩升的可樂都知道吧?大瓶那個,那玩意兒是2千克。
你讓一個普通的戰士將這東西當成手雷丟擲去,那不鬧呢麼?而這種手雷的重量也不適合當成槍榴彈發射,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裝進炮筒子裡,讓士兵來擊發,比如坦克炮。可這麼幹的話,多步驟的操作又失去了簡便實用的初衷,所以,經過二次研發,較弱的m10縮小版出現了,就是m9槍榴彈。
對,就是被稱為二戰反坦克神器的m9槍榴彈。
該武器的出現,並沒有推進反坦克手雷的發展,反而推動了槍榴彈的發展,往後的m1、m2、m7、m8都是在這個基礎上誕生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坦克的裝甲變得越來越厚時,減弱版的m9已經無法再對坦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了,尤其是t26在諾門坎大顯神威之後,幾乎讓所有單兵武器都失去了對抗坦克的資格。
那時,也就是1940年,老美陸軍萊斯利-斯金納手下的愛德華-烏赫爾中尉建議,用他發明的火箭筒發射加裝火箭推進器的m10,這才是巴祖卡的原型。
這東西最後是在華盛頓大學研發成功的,這款m1原型擁有一根金屬發射管、一個木質槍托、一個手柄和瞄具,發射60.07毫米的火箭發射彈,火箭彈尾部有尾隨引線、頂部有鑄鋼彈頭扣動扳機後,木託上的兩節乾電池會點燃火箭引線,這才能發射出去。
人家那玩意兒是崩出去的啊?
啊?人家那玩意兒崩的是雷管啊?
啊?愣崩啊!這才是許朝陽發火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兵工廠這次根本沒跟他打招呼的實驗,除了小王教授那句‘竄天猴’還能貼點邊兒,哪跟巴祖卡有半點關係?
再說了,這破鐵管子除了粗點,上面凹凸不平的磨砂痕跡,還不如他小時候在另一個時代和小朋友玩戰爭遊戲時,手裡拎著的廢棄暖氣管子順滑呢,這除了能崩出去一段距離,跟人拎著雷管往上衝有什麼區別?還比讓戰士拎著雷管往上衝更加危險!
可小王教授說的那句‘竄天猴’卻讓許朝陽眼前一亮。
如果這東西可以採用‘火藥推進’呢?
哪怕是像竄天猴似的,只能控制大體方向,要是萬箭齊發,是不是也夠鬼子喝一壺的?
試想一下,當鬼子攻入山西,山頭站起來的217戰士們不是瘋狂往下扔手榴彈,而是個頂個肩頭扛著根發射器金屬管……
先別設想了,麼有點上頭了。
“王教授,可行麼?”
小王教授還是很沉穩的,微笑著回應了一聲:“試試吧,科學這個東西很難講的。”
不難講,許朝陽不就告訴你們研究乾電池點火器了,那多靠譜啊?
等會!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