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超市迎接八方來客

第25章 適合搞冬水田

李縣令接著說:“每年春耕時雖然沒下雨,但地裡還是潮溼的,種旱地作物還好。種稻谷的地方就老火了,沒水種不下去,想改種旱又不利水根本就種不了,就只能等天下雨。

好不容易種下去了,就開始天干,一直要到秋收才下雨,整整要下一個多月,秋收有影響,但能克服,因為前期天干影響產量,後期秋收下雨也影響收成,總之一句話就是收成是豐年的一半。

看產量不好,百姓就想把秋播搞好找補點回來,因為前面下雨一個來月,地裡不透水,秧苗一直黃黃的,這是漲水了,等好不容易利水了又差不多該收穫了。

產量還是不理想。要不然就是前面一個勁兒的下雨後面幹。就這樣年年收成欠佳,每年要交的賦稅又少不了。好多人家稅交了之後都沒有餘糧。”

蔣老說:“你沒有向上面反應嗎?”

李縣令說:“怎麼沒反應?上面說,你這乾旱不叫乾旱,洪澇不算洪澇,災又算不上,就是救'災都排不上號,最多算減產。所以全縣人的日子都不好過。”

蔣老說:“雖然難,還是能過得下去。”

“是啊!雖然交完稅不剩多少了,但是老百姓挖挖野菜哄個肚子也能過。我這個縣令沒有本事,讓老百姓沒有衣服穿。有的一家人就一兩件衣服,誰有事出門穿。”說著李縣令就抹眼淚。

“怎麼回事?”蔣老問。

“那些世家把持著紡織技術,民間只有最古老的織布機,織出的布只有一尺多寬,所以市面上的布就特別貴,氣候沒變化前百姓還勉強穿得起衣服,最近幾年就特別艱難了,好多人就直接沒有衣服穿。”

說著李縣令的眼圈又紅了。

蔣老說:“你這些問題放我們這裡就不是問題,但是'在你們那裡就比較難辦。”

李縣令問:“如果是你們這裡會怎麼辦?”

蔣老說:“我們這裡基本沒有等天下雨才插秧的,都是季節到了從水庫放水去插秧的。至於秋收下大雨我們基本上十年有五年都是。其實像你說的氣候問題在我們這裡就是常態化。

像秋收我們就用收割機,一臺機器一天可以收上百畝,如果機器大一些收得更多,收完就送加工廠烘乾。所以這些問題在我們這裡就不是問題。”

李縣令說:“那我們那裡怎麼辦?有什麼方法嗎?”

蔣老說:“那就在上游修水庫,再修渠道,然後插秧的時候從水庫放水。”

李縣令說:“聽起來是個好辦法,但是我們縣裡沒有能力修水庫啊!”也是窮得連衣服都沒得穿那有能力修水庫。

劉雪華說:“修蓄水池,我們這裡以前也修過。”

王玥說:“可別說了,我們村裡以前就修過,我都看見過廢棄了的,村裡老人說根本就沒有怎麼用過。”

王玥想了一下:“你們看留冬水田怎麼樣?我外婆家現在還有冬水田,這個投入最少。”

蔣老問李縣令:“你們那裡土質是比較泥呢?還是比較沙?”

李縣令說:“比較泥,沙地很少。”

“地泥能留住水,這個適合搞冬水田。”王玥說。

蔣老說:“那你們以前怎麼沒想過留冬水田?”

“怎麼留冬水田?”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