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第704章 平推(三)

之前殊無動靜,李承志猝然出兵來攻,崔延伯著實驚的不輕。

兩軍就隔著一座山,清水縣也罷,月氏縣也罷,舉隴關與蕭關都只四五十里。便是步行,也只半日就到,崔延伯是真正的猝不及防。

倒不是缺兵少糧。

有元懌巧施妙計,引門閥士族入彀,朝廷就如迴光返照般,突然就生機勃勃。

朝廷將前期徵召的二十萬民壯一分為二,一半遣至六鎮,一半交由崔延伯操訓。

又有楊氏並關中士族鼎力相助,如今隴東兵力已逾二十萬之眾,糧草更是堆積如山。

就連產自金明的油沙也運來了不少,以備不時之需。

崔延伯更是未雨綢繆,將兩關築了又築,加了又加。山谷中的藏兵洞更是挖了不少。

之所以說猝不及防,是未料到李承志說打就打,說攻就攻。

軍心與士氣這個東西,不是說有就有,說來就來的。更何況麾下主力皆為去歲鄯善鎮的敗兵,心中更是有了陰影。

強敵來勢兇猛,若是能堅守不退,更或是能小勝一場,自然軍心大定。但怕就怕首戰失利,士氣一落千丈,跌至谷底。到時難保不會上演如去歲鄯善鎮之慘劇……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李承志還真就打的是這樣的主意。

趁你病,要你命。

也主要是因為西海根基薄弱,後續乏力,最怕陷入拉據戰,不然定是被生生耗死的下場。

李承志不得不使出十二分的力氣……

……

人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既然連萬里長城都能修的起來,何況區區隴山道? 這半年來,崔延伯不但將廢棄多年的隴關修葺一新,更是在隴關之後的穀道中建造數道壩牆。

雖是夯土所制,但勝在厚重,以求城關被破後,將敵軍拖延一二。

除此外,崔延伯又將建自後漢,從扶風(今寶雞)至天水的三百餘所道塢也盡皆(烽燧與藏兵沿)盡數修整。

只是臨近清水這一段,就足足陳兵五萬餘。皆如老鼠一般,藏的到處都是。萬一關城被破,敵軍入谷後,予半道而擊。

山谷就那麼寬,而兩側山嶺又那般高,居高臨下,當能迫使敵軍退卻。

但前提是,李承志不玩陰招。

而如眼下,皇甫讓只是放了一輪磷彈,引燃了兩三座孤嶺,就駭的崔延伯不得不將道塢中的伏兵盡數撤出。

之後,就只能刀對刀,槍對槍,各憑本事。

李承志給皇甫讓交待的很是清楚:管他崔延伯有什麼陰謀詭計,我只需步步為營,按步就班。

但遇阻礙就架起大炮,先轟上個幾千炮。便是不能將關城轟平,至少也能轟的官兵心驚膽顫,士氣皆無。

若還有負隅頑抗之流,那就莫要怪我心狠手辣。

這一次,李承志已然將庫存的燃燒彈盡數分至各軍。更是對眾將耳提命面:如今已值生死存亡之際,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萬莫要生婦人之仁。

至於是不是真的有違天和,也要等活下來才能知道。若是敗了,萬事皆休。

皇甫讓自然言聽計從,是以從崔光勸降不成,隴關下的炮聲就未停過。

隴關道並不寬,不然也就不會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抵”之名。

最寬的便是隴關之下,谷口寬約百丈,但谷底平坦之處至多也就二三十丈,堪堪能擺下十蹲鎮夷大炮。

便只有十蹲,也不是隻靠刀槍箭戟的官兵能招架住的。

待前軍立好炮陣,試射兩輪之後,城上也罷,谷中也罷,便已天昏地暗,飛聲走石。

足人頭大的石彈大都砸在山頂的關牆上。而足足離著一里多遠,莫說城弩,便是新制的配重式石炮也拋不到這般遠。

雖說守軍據高臨下,也只能望著腳邊的石炮的火油罐而無能為力。

初時,還有軍將仗著膽氣於城上探望,以為運氣再差,石彈也不可能準之又準的砸在臉上。

看那石彈或是嵌入城牆之中,或是砸掉一聲磚皮,還道了一聲不過如此。

不是說不厲害,蟻多都能咬死象,何況只是只裹了一層石磚的夯土城牆?

一次砸一塊下來,次數多了也能砸出一個大洞。

軍將只是感慨傳言不實:傳言中的西海大炮,可是一炮就能轟塌半座山頭。

而如這般,足足厚五六丈的關城,至少夠敵軍轟一個月的。

但當射夠十輪,皇甫讓令兵卒換成開花彈和燃燒彈時,敵將終於慶幸不起來了。

開花彈落於半城中,一炸就是一大片。燃燒彈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管伱是土是鐵還是水,一經炸開就燒個不停。

好在經劉芳提醒,崔延伯雖半信半疑,依舊做足了準備。

隴關處於山頂,關後就是陰坡,西海的火炮再能耐,也不可能拐彎。所以只是初時有些折損,待軍將下令,令兵卒盡數射入甕城並陰城之後。

軍將本是沾沾自喜,心想能奈我何。但等崔延伯領著親信從前山撤下,自小道繞至隴關之時,氣的險些噴血。

折損倒是不大,問題是關城上空無一人,殊無防備,已有數不清的西海兵卒摸上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