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春

第710章 你不仁,我不義

薛氏是河東世家,自西晉末時便為汾陰豪族。歷石武。符堅、姚泓,後又降了劉裕。其間族中子弟或為領兵大將,或為郡守刺史坐鎮地方,可謂顯赫一時。

宋滅時,曾祖薛辯舉族投附元魏,被太武帝之父明元帝賜為汾陰候。

後經孝文帝降爵,汾陰候便成了汾陰伯,自有嫡支繼承。但庶支子弟也跟著沾了不少光,其中更不乏驚才絕豔之輩。

薛景茂之父薛聰生前極受孝文帝信重,任過專事王駕的直閣將軍,更隨孝文親征,時任司馬,回朝後又任御史中尉,九卿之一。

元恪繼位後,薛聰出任齊州刺史,卒於任上。二子一庶一嫡,才能稍遜其父,卻也未墜門楣。

薛景茂雖是長子,卻是庶出,起家算不得好,但也算不得壞。元雍任司州牧時,他才只是司州紀室從事(記室類秘書,主撰寫章表文檄,從事則是紀室的助手,從七品)。

但機遇來了,擋都擋不住。只短短六年,他已是官至五品的一郡太守。

薛景茂自忖運氣不差,就是可惜生錯了時候。

就如此時,眼見風消雨歇,如鉛山般厚重的烏雲也漸漸散雲,天似是有放晴的駕勢,薛景茂的眉頭卻越皺越深。

雨若下個不停,自然會影響夏收。眼見天晴在即,他該高興才對?

只因趙興郡的夏糧,早已被官兵臨走之際的一把火給燒了個精光,還收個鳥毛?

若是叛逆趁勢攻來也就罷了,到時百姓自然以為是叛軍所為。且逆賊勢大,無可匹敵,不論是士族還是草民,自然只能忍氣吞聲。

再者李氏並非窮兇極惡之輩,只要攻了城,佔了地,自然要管百姓死活。

但見鬼的是,堪堪追至涇州安定郡與趙興郡臨界之地,叛軍竟不追了,任由官兵潰散。

叛軍未入郡境半步,便是薛景茂臉皮再厚,底限再低,也說不出燒燬糧田是叛逆所為。

百姓也不是傻子,更何況還有亂兵過境之時,據塢堡而守的豪強部曲親眼所見,薛景茂就是想栽贓也不可能的。

是以待局勢稍稍平定,郡衙就被圍了個水洩不通。若非陰雨連天,郡衙怕是早都被攻破了。

即便如此,衙外依舊圍了不少無糧渡日的饑民。薛景茂只能令吏員抬出庫中所餘不多的倉糧,在衙外施粥。

而待這天一晴,郡治以外的諸縣之民必然蜂捅而來,到時定然會激起民變。

饑民憤怒無處發洩,他這郡守又如何能倖免?

薛景茂又是悲憤,又是恐懼,臉上的五官擰做一團。

“咚咚咚……”

門被砸的如擂鼓一般,薛景茂雙眼一瞪,大聲喝問道:“何人擊門?”

門後就守著衙役,隔著門縫問了幾句,踩著雨水飛奔而來。

“使君,大事不好……七日前,長武縣民圍至縣衙,縣令無奈,出面安撫。但當知縣倉中也無餘糧,流民當即舉事,攻破縣衙……自縣令下,縣中官吏、役員三十餘口,皆被匪民分屍生啖……

只三日,叛亂便波及定安、定平二縣……匪首號稱‘平天將軍’,已予長武聚十萬眾,定於丙辰日出兵……”

丙辰日,不就是後日? 明知李氏叛逆不可匹敵,這夥流賊安敢以卵擊石?

一旦出兵,必是往郡城而來。

再想到長武縣令並縣中官吏皆被饑民分屍生食,薛景茂駭的一個激靈。

“快,急報予刺史……”

“喏!”

屬下飛奔而去,薛景茂又急聲吼道:“校尉(郡尉)去了何處?”

“使君,趙郡尉與範郡丞予昨日皆稱病回府,閉門不出……”

長史提醒了一句,又往前一湊,將聲音壓的極低,“使君,伱莫非忘了前日的那封信……”

薛景茂稍稍一愣,臉上的血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退去,直至白中發青。

信乃姑臧候李韶所寫,滿紙透盡“棄暗投明”之意。他也不是未動心動過,但最終還是忠君思想作祟,未予回應。

而郡尉與郡丞雙方告病,薛景茂也只以為這兩個是被圍在衙外的流民嚇壞了,還曾暗暗譏諷過。但此時經長史提醒,他才悚然一驚:那兩個,怕是早已料到今日之局面,已然有了決斷?

但問題是,這已過了兩日,天知道這兩個狗賊暗中竄通了多少?

更有甚者:大敵臨城,郡民本就人人自危,夏糧盡焚更是如雪上加霜。如今再要是得知十數萬流匪將予數日後就要攻來,郡兵與百姓會如何應對? 總不能如長武縣一般,被流民活活分屍,生生吞下吧? 便是用腳趾頭猜,也定然是殺了他這個太守,降了流匪……

“使君,已是火燒眉毛,萬萬不可猶豫,不論是逃,還是……嗯,還是速速定計為好。不然待流民起兵的訊息散出,難保如趙郡尉之流不會先下手為強,拿使君的人頭祭旗……”

“逃?說的輕巧,往哪裡逃?焉知東南的麻亭、永壽、三水等縣是不是也反了?”

見薛景茂臉上陰晴不定,長史猛一咬牙:“那就降……降了李氏,總好過被饑民活剝生吞。再者朝廷不仁在先,棄我等而不顧,就勿怪我等良臣擇木而棲……”

薛景茂本想說一句“兩軍對壘,勝者為王”,但話到了舌下,卻遲遲吐不出口。

堅壁清野,以免資糧於敵這無可厚非,但錯就錯在,朝廷棄一郡之百姓而不顧。

自涇州刺史撤數千潰兵經趙興郡退走,又順手燒了糧草,至今已然近月。薛景茂飽讀史書,更治理地方近十載,焉能不知楊鈞此舉會造成什麼後果? 但急報往州城送了上百封,卻皆是石沉大海,竟連句敷衍之語都無? 薛景茂焉能不知,朝廷已將趙興郡這四十萬子民視為雞肋……

聖人大義雖有“忠君”,亦有“愛民”。

既然你不仁,那就莫怪我無義……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