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科技樹振興中華

第22章 永利鹼廠的範老闆

面對著洋人,和日軍本土的技術封鎖,

特別是關於火藥,化學,工業製造等等核心的技術封鎖,

從而讓整個國內,都是差不多處於工業零基礎的狀態。

國內缺少先進的科學技術,所以不管是在製造業,工業,還是各種各樣的行業,特別是軍工製造業,都是無法和洋人的國度進行相提並論,和媲美的。

即使是財大氣粗的張大-帥在他的東北軍的兵工廠那裡,無論是製造飛機,還是坦克,船隻,整個製造過程,都是完全依靠日軍提供的軍工技術支援。

不管是軍工設計師,還是工程師,技術師傅,清一色都是日軍的人,甚至最悲劇的是連製造的生產原材料也是需要從日軍那裡進行採購,至於核心技術不是掌握在日軍那裡,就是掌握在其它的洋人國度那裡,他的兵工廠這一邊,只不過是負責簡單的組裝而已。

當週文華就在汽車工廠的庫房那裡,把那些新購買回來的柴油噴射泵,完全瞭解通透之後,他也是把自己父親很早購買回來的那些被洋人淘汰了的柴油機,進行拆解和深入的瞭解。

當他完全瞭解了這些舊的柴油機之後,他也是開始走出了庫房。

因為要研製屬於自己的汽車,他還需要解決掉如何建立一條,類似福特與他所發明的汽車流水線的那樣的汽車生產線,才能夠讓汽車走向工業化生產,而不是隻是仿製少量的汽車,

要知道即使是100多年後的科技發達的年代,汽車裝配依然還是採用了福特發明的流水線,只不過後世採取了智慧化和機器人,來代替了人工。

福特t 型車的汽車製造流水線,是汽車製造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流水線。

而米國人諾頓於1900年用金剛砂和剛玉石製成直徑大而寬的砂輪,以及剛度大而牢固的重型磨床。隨著這個重型磨床的出現和發展,整個人類的機械製造技術,也是進入了精密化的新階段。

雖然沒有後世的數控機床要好,但是也是已經有很大的進步了,操作人員透過手工操作電動機床,將加工零件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製作出來,面對著這樣的新式的工業生產方式,絕對是要比蒸汽時代的生產效率和質量要高,

在後世那麼國富民強的時代,國內的機床製造技術,與德意國、日本的差距,都有15到20年。

國外機床可以24小時不停機,國產裝置不行;國外機床加工零件的速度,也是比國產裝置要快。

更何況是民國這個工業差不多是零基礎的時代,而且還是深受最殘酷的洋人科學技術和工業技術的大封鎖時代,所以想要研製出自己的汽車生產流水線,和製造汽車,電動機床,周文華是必須要搞到手的。

至於想要花費大價錢,向洋人購買,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對於洋人來說,這是有錢都不會銷售出去的技術科技產品。

要不然怎麼說技術封鎖。

就是不希望周文華所身處的國內,獲得工業改革,從而崛起。

機床分為11大類:車床,鑽床,齒輪加工機床,螺紋加工機床,銑床,刨插床,鏜床,磨床,,拉床,鋸床和其他機床。

工業革命初期,常見的機床大部分都是木頭研製出來的,裡邊的零件包括齒輪、連桿、軸等都是木頭做的。

但是隨著工業化程序的發展,金屬製作的機床透過鍛造和鑄造的金屬零件,取代了木製零件。

不過即使如此,精度依然還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精度一般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加工精度,另一個是測量精度。

而德意國工業技術和機床的製造技術,不管是民國時期,還是後世,都是向來以精湛嚴謹而享譽全球,雖然周文華是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後世不少的科學技術的知識,來和德意國的機床品牌,和軍工業大亨這些人來進行技術交換幾臺精密的電動機床,來進行生產研製汽車的。

當然也是可以和福特汽車公司,進行技術交換汽車生產流水線,

但是對於現在的他來說,卻是很想嘗試一下,利用自己的知識,在不和洋人合作的前提下,進行自主研發生產。

創立於1921年的德國巨浪chiron,總部位於柏林和慕尼黑的西門子公司,和自1852年開始公司生產金屬加工機床的舒勒schuler,都是這個時代的機床,和電氣化的代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