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體型的牙形動物,在後世僅發現在迪克拉隕石坑,它的出現,代表著林易的目標,也不會太遠了。
雙方的距離進一步拉近,近到兵蠆的複眼中,已經能清晰的看見對方口中交錯排列的七對鋸齒狀牙形分子。
這也讓林易確定了對方的身份-巨大愛荷華顎。體型空前絕後的史上最大牙形動物,有且僅有一個產地-迪克拉隕石坑中的溫妮莎頁岩。
這隻愛荷華顎的體型足有兩米餘長,可能是其能長到最大的體型。
與那些體型不到十厘米的小型同類對比,它們無疑是巨大的,但在迪克拉隕石坑附近的水域中,它們,卻並非真正的頂級掠食者。
兵蠆的複眼中,已經看到了一道更為龐大的身影,正在緩緩接近。
一對鐮肢出現在視野中,鋒利的刃刺狠狠割下,交錯著撕扯開愛荷華顎的身軀,殷紅的脊椎動物血液翻湧而出,在碧波間擴散開來。
這對鐮肢與羽翅鱟的鐮肢,兵蠆改進過的鐮肢都有不同,更為粗大,且末端生著分外猙獰的彎曲勾爪,有些類似二代兵蠆鐮肢上的刃刺,並且同樣粗大。
而鐮肢的每一節上,都生著三根如三叉戟狀排列的粗大刃刺,搭配末端的勾爪,讓其整體形狀彷彿一種被稱為狼筅的奇門兵器一般。
只一看便知,這是比羽翅鱟鐮肢威力更勝數倍的恐怖利器。
而此時,愛荷華顎便用自己的身軀證明了這一點。那根原始的脊椎連帶著其它骨骼根根斷裂,還在扭動的半截殘軀伴著翻湧而出的殷紅鮮血無力的墜向海床。
血浪間,又一隻巨蟲的身形呈現在林易眼中。其擁有與兵蠆,也就是羽翅鱟類似的外形,但稜角更為分明,其頭部呈現斜梯形,而非類似羽翅鱟的橢圓形。
其後體的每個體節兩側都生著扁平的稜狀突起結構,後體末端也並沒有羽翅鱟的蠍尾與月牙形寬扁尾節,而是生著劍形的尾部。
這一切證明其也是一種板足鱟類,但其體型卻大出羽翅鱟與改進過的兵蠆模版不少,體型直逼濾洋母蠆與開拓母蠆,如此外形的板足鱟類,在地球生命史上僅出現過一種,也正是林易此行的目標!
迪克拉五十槳戰船鱟,以一種由五十名水手划槳驅動的,可能是同時期最為宏偉的鉅艦命名。
它們是已知年代最早的大型板足鱟類,在中奧陶紀達瑞威爾期的海洋中,是當之無愧的頂級掠食者。即使現在,各種巢群群魔亂舞,它們仍然是不可小覷的力量。
林易此行,正是為了五十槳戰船鱟的基因序列。
兵蠆群立即在他的控制下上前,擺動著尾部與划水足,鐮肢大張,晃動著叢生的刃刺徑直殺向那隻龐大的五十槳戰船鱟。
五十槳戰船鱟大張著鐮肢,一對較小的鐮肢繼續撕扯著被鐮肢徑直撕成兩半的愛荷華顎殘肢,一對螯肢撕扯著血肉,緩緩送入口中。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