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研究推測,它們會利用身側的囊泡狀結構漂浮在水面上,隨波逐流,用身下的羽毛狀結構過濾水中的浮游生物。羽翅鱟的化石最初被發現時,由於化石儲存不完整,其尖刺叢生的鐮肢就被誤認為是筆石身下垂著的濾食結構,因此被命名為巨型筆石。
因此,以羽翅鱟個體作為主體的蠆族巢群,某種意義上和筆石這一物種有緣。
林易在將筆石的基因片段嵌入漂浮母巢的基因序列時,保留了筆石的濾食結構,取代了普通母巢的海林檎簇群,讓其依然能自行在水中攝取食物。
同時,那些囊泡狀結構則經過調整,現在,它們像是角石的氣室那樣被輸氣管連通在一起,可以透過母巢本體控制這些囊泡吸入或排出空氣和海水,以控制母巢的沉浮。
海面上的浮游生物數量最為豐富,這也讓筆石這種漂浮濾食的特殊生物能在這個時代極為繁盛。
林易同樣不願意錯過這些豐富的浮游生物資源,此前的對策是開拓母蠆與濾洋母蠆,而現在受到直螺角石巢群的啟發,漂浮母巢也就應運而生。
設想中,漂浮母巢將作為艦隊的核心,持續回收雙方身亡的子個體殘骸,補充兵力。也可以產出營養卵,方便的為前線兵蠆補充營養物質。
……
後方,吸附在某隻直螺角石殼體表面的間諜小工蠆的視野中,在珊瑚礁周邊的直螺角石群被驅離後,敵方漂浮母巢周圍集中的直螺角石成體與亞成體就紛紛揮舞著觸腕,從漏斗中噴射出水流,向著兵蠆群來襲的方向進發。
直螺角石群似乎也意識到了威脅,或者說發現了潛在的大量獵物,不時有更多在外捕獵的成體直螺角石返回,將獵物塞進漂浮母巢表面的孔洞中就加入佇列之中。
向外突出六根圓錐形角石殼體,呈六芒星形結構的漂浮母巢處,僅留下數只成體直螺角石與大量幼體,青年體照看母巢與卵。
而此時,近百隻龐大的成體直螺角石已經集結完畢,這大概是直螺角石巢群在這附近範圍內的全部“兵力”,盡數集結於此。
一道道九米餘長的身影劈波斬浪而來,在水中劃過道道尾跡。兵蠆發達的複眼已經能隱約看到波濤間灰白色殼體的尖端閃爍的寒芒。
如此數量的直螺角石組成的巢群,放在地球生命史上人類發明熱兵器前的任何一個時代,都稱得上無敵的存在。
但將與它們作戰的,也並非尋常生物。在林易的控制下,數百隻二代兵蠆群同樣再次集結,展開鐮肢,擺動著尾部與划水足,迎著直螺角石巢群襲來的方向衝去。可能是地球歷史上最早的一場群架,就此爆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