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交代完了一切,想著奇蝦巢群的種種行為,林易不由得又一次陷入了沉思。與此時群魔亂舞的各種巢群不同,後世的真社會性昆蟲被稱為“超個體”。但這個超個體,卻缺少了真正意義上的腦與意識。
在那些真社會性物種的叢集中,將每個個體連線在一起的資訊素才是真正決定叢集行為的關鍵。
每個個體的行為由資訊素網路決定,而同時,每個個體又根據環境的變化釋放出資訊素來影響整個資訊素網路。
但這樣的智慧結構與其說是腦,不如說是一個特殊的簡易計算機系統,就彷彿林易前世某部著名科幻小說中的人列式計算機。
正是這種簡單的類計算機系統,讓後世那些真社會性昆蟲憑藉鹽粒般的大腦,成為了除人類外最接近文明的生物。
這種形態的“簡易計算機”的優點便是近乎絕對的理智,對身形渺小的各類真社會性昆蟲來說,這無疑是最為合適的選擇。
但這種行為同樣有它的劣勢,計算機似的“腦”雖然絕對理智,但卻僅僅是基因的傀儡,而並不能超脫其外。
這也間接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它們,並沒有創造力與聯想力!
或許這也是為何,真社會性昆蟲一直被稱為“最為接近建立‘文明’這一壯舉的非人生物”,卻遲遲無法建立真正的,屬於真社會性的文明。
絕對的理智,也就意味著死板,思維僵化,就像計算機永遠無法真正的代替人腦一般。
缺失的聯想力與創造力,讓那些原始的“超個體”從未,也無法想到,可能身邊最常見的東西,最微小的改變都能成為制勝的利器。
僅有基因突變,能改變它們僵化的思維。也就是小體型生物繁殖週期更短,更容易累計良性突變,才讓真社會性昆蟲有了後世的繁榮。
或許可以引入一個虛無的概念-靈魂,來形容這之間的差別。
現在,這些巢群與後世真社會性昆蟲最大的區別並不在什麼意識即時共享,也不在什麼基因編輯能力,而是在於,它們有了“靈魂”。
儘管並不相信所謂靈魂的概念,但這確是林易能找到的最合適的,形容這種現象的概念。
就彷彿文明的火種,落入了無邊的黑暗之中,將“超個體意識”本就不弱的底子點燃,綻放出耀眼的火焰!
從這一刻起,超個體意識從基因的桎梏中超脫,成為了真正的蜂巢思維意識,並隨之有了操控基因的偉力。
林易只覺得,如果自己與其它巢群是被什麼東西創造出來的話,那他和它們的創造者無疑成功了。創造出了堪稱完美的蜂巢思維意識。
正好,此時也已入夜。一隻兵蠆的身軀緩緩浮上水面,一對複眼望向天際的星辰,林易的思緒不由得發散開來。
中奧陶紀流星事件,奧陶紀生物大輻射,迪克拉隕石坑中的原始母巢,以及被賦予“靈魂”的超個體,一切的一切,秘密,是否就在那漫天繁星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