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前四億年開始的蟲群進化

第2章 捕食

新生的這隻羽翅鱟個體,便是母巢在吞噬了大半隻碩大三葉蟲與好幾條薩卡班甲魚後所“培養”出的全新個體。

正常情況下,羽翅鱟作為早期的螯肢類肢口綱節肢動物,是卵生,蛻皮發育的物種。

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一米來長的巨蟲,剛出生時的體型可能不會比後世的普通蝦蟹大出多少。

但母巢所產出的這個個體不同,根據意識中傳來的,代表母巢的感官訊號,林易得知,這個個體是以後世昆蟲完全變態發育的方式,直接蛹化而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將所獲得的大量營養物質轉化為了一個全新的個體。

而林易此前操控的這具身軀,也是被母巢透過如此方式培養出的。如此絕技絕非這個時代的生物能演化出的,讓母巢的來歷越發神秘。

其為何出現在四億年前的奧陶紀,又為何選擇了羽翅鱟這一物種,由於此前林易的意識並未甦醒,他也無從得知。

但至少,林易知道,無論如何,母巢,現在已經成為了他這個“蜂巢思維”意識的核心。如今,自身的性命就與這個母巢緊密相關。

思索間,新生個體的外骨骼漸漸硬化,那層被母巢產出時包裹在體外的蛹皮已經完全褪去,讓這具身軀也能自如的在這片四億年前的熱帶淺海中暢遊。

而林易的意識也毫無阻礙的接管了第二具羽翅鱟身軀的控制權,如自己肢體的延伸般自如操控。

母巢處傳回代表缺少營養物質的訊號-個體本體的神經系統與林易的意識完美連結,讓他得以實時瞭解所有個體的狀況。

產出一隻羽翅鱟不僅將此前幾條薩卡班甲魚與大半隻三葉蟲所提供的有機質消耗殆盡,還消耗了一些母巢儲存在體內的養分,這讓現在,繼續捕食,獲取更多營養物質成為了當務之急。

兩具羽翅鱟身軀的碩大複眼四目相對,黃褐色外骨骼覆蓋的身軀呈現在林易的意識中,前世的記憶緩緩浮現。

巨型羽翅鱟,因其化石被發現時曾被誤認為是一種巨大的筆石,又名巨筆石鱟,也被稱為海蠍子,是現存鱟的遠親,而這兩隻母巢版羽翅鱟的身體結構與後世的復原形象完全一致,與真正的原版大抵也沒有任何區別。

在魚類尚未演化出頜骨的四億年前,它們雖算不上頂級掠食者,但也足以躋身食物鏈的第二梯隊。

因此,兩隻位於同一蜂巢思維意識下的羽翅鱟個體,起碼在這片海域並不擔心遇到什麼危險。

附近珊瑚礁中的薩卡班甲魚群已經把林易打窩用的那些三葉蟲肉殘渣吃的一點不剩,想繼續當釣魚佬是不太現實了。

而對於一米餘長,作為積極掠食者的羽翅鱟來說,單純的埋伏蹲守效率又太低,他還是決定主動出擊。

幾隻三葉蟲出現在林易的視線中。在這個時代,三葉蟲依然保持著相當高的多樣性,從渺小的蚜頭蟲到體型直逼羽翅鱟的霸王等稱蟲,佔據著多樣的生態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