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漫長的演化史中,從海神盔蝦到霸魚,利茲鯤,再到極泳龍與藍鯨,甚至淡水中都曾經出現過無棘腔鱷這種濾食性巨鱷-一代代趨同出類似習性的生物已經證明其潛力。這種直接從最底層營養級獲取食物的行為有效避免了營養級從低到高過程中的養分流失,用一句話簡單通俗的概括就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讓每一代特化濾食的生物都有潛力成長為體型空前的巨獸。
濾食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海神盔蝦是主動遊動,讓抄網似的濾食結構將沿路的浮游生物掛住。
而後世的大部分濾食者則是大口鯨吞,將浮游生物與海水一同吞下,再將海水排出,僅留下大量的浮游生物。
以上兩種方式,可以統稱為主動濾食。那麼自然還有另一種方式:被動濾食。這也是最為原始的方式,即固定在海底,讓洋流將浮游生物衝到自己的口中。其起源可能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埃迪卡拉紀。
相比前兩種,最後一種多為原始的動物類群,甚至常常被誤認為植物。
這種方式效率很低,但由於其很少活動,新陳代謝較慢,消耗的營養物質也很少,長期以來還是可以積累下相當可觀的營養物質的。
而這種無法移動的原始動物形態,卻讓林易聯想到了母巢。
儘管母巢的很多功能並不原始,甚至放在林易的曾經生活的時代都顯得十分超前。但有一點卻與那些原始的生物類似,那就是它確確實實只能固著在海底,無法移動。
這就引出了林易的想法-如果為母巢加裝一套從海水中被動濾食的結構,讓其能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就能讓母巢產出更多的個體,也減輕獵食個體的壓力。
其實如果可以,他更想直接為母巢嵌入植物的基因序列。但吸收植物的基因序列似乎對現在的母巢有些超前,他試過了不少藻類,但都並沒有成功,只得另闢蹊徑,用被動濾食性動物來湊合。
想著,林易立即選定了吸收基因序列的物件-部分早期的棘皮動物,也就是後世海星,海膽與海參等的近親。
這幫棘皮動物的演化可以用群魔亂舞來形容,後世人們也將它們戲稱為極皮動物,不過在這個時代,那些皮的不行的極皮同類還沒演化出來,代表物種還是海蕾和海林檎等種類。它們類似後世的有柄海百合,正是林易的目標-固著在海床上的被動濾食者。
控制個體四處遊動兩下,林易就發現了目標,是海林檎。
它們的外形很簡潔,一個花萼狀的,與林檎有十分甚至九分相似的本體被一根尾柄固著在海床上,上方還生著幾根長滿細密須狀結構的觸腕或者說支臂,有些扭曲的形狀可以用於製造渦流,有限的輔助濾食。
對付這種奇行種,羽翅鱟的發達鐮肢反而有些不方便,改良短翅鱟個體的螯肢正適合。這些原始的棘皮動物甚至只能有限的活動濾食用的支臂,根本無法有效的反抗。改良版短翅鱟的螯肢揮舞兩下,就輕鬆的將幾棵海林檎從海床的泥沙中拔出,帶回母巢處供其吸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