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弦論去理解量子糾纏態的推導過程非常複雜,穆知然覺得陸沉大概能聽懂,但是她自己講不明白。於是,穆博士發揮了自己一貫的“湊合湊合”的能力,用“琴絃共振”比喻了一下這個情況。“就像是兩根琴絃,它們雖然長度不同粗細不同,但在足夠大的聲音的影響下,兩根琴絃都會發生振動。”穆知然努力解釋道,“儘管在現實世界裡觀察,這兩根琴絃的波動差異巨大。但是在二維世界中,它們的振動看起來卻會非常相似。”
量子糾纏態的製備本身是不算太難——從實際操作上來說難度不高,只要在嘗試次數和實驗規模上下下功夫,總是能夠實現的。
但是成千上萬個量子同時維持糾纏態,在絕對理想的情況下或許還有實現的可能。放在人類大腦這個溫暖潮溼的環境裡,干擾太多,可能產生糾纏的電子也太多——鋰原子的外層電子幾乎不可能自發維持在糾纏態下。
因此,穆知然才用了“很大的聲音”來做比喻。或許,真的是二十六維層面上發出了一聲巨響,才會導致這些人的腦中鋰元素的電子發生了糾纏。
“其實,不一定是全部電子都發生了糾纏。”聽完了自己女朋友的解釋後,陸沉決定抬一下槓,“可能只是第二層上的電子發生了糾纏?”
“不可能。”穆知然搖了搖頭,“第二層上只有一個電子,但第一層有兩個。如果不是兩個電子都處於一個大型系統的糾纏態下,很難解釋它們怎麼能違反泡利不相容原則。”
“那就兩個?”
“兩個電子都在糾纏態下,和它們距離這麼近的第二層電子憑什麼不會被影響?”
“因為它是單身狗?”——這天是沒法聊了。
陸沉自己完全沒有打算去找幾本和絃論有關的書籍來學習一番的想法,畢竟自家的穆博士都說了“這個很難”。為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他迅速放棄了“學一下弦論”的念頭。
但是,實驗是要做的。穆博士提出的“巨大聲響”似乎是一個非常有可能的解釋。
一個外界擾動發生後,部分人類腦子裡的鋰原子外電子開始處於糾纏態……那這個擾動肯定發生在大崩潰第一次出現之前。
考慮到這個擾動對最少四十億人都產生了致命影響,它的強度絕對不會太小。並且,這個擾動應該至今仍然存在——否則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大崩潰仍然散發,且聯合政府收集的樣本中,鋰原子的外層電子仍然在向下旋轉。
陸沉把目光投向了天空,然後又看了看大地。如果有什麼變化能夠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而且還沒有被人們直接和大崩潰聯絡在一起……那麼只有這兩個地方會有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