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星之子

第194章 鉅變

地球,一顆小小的藍色星球。

這個宇宙中有許多藍色的行星,猛一看和地球都很類似——大小,自轉或者公轉的速度也大差不差。

但它們都和地球天差地別。

液態水是一項非常罕見的星球地表特徵,罕見到了天文學家基本都已經徹底放棄尋找了的地步。

以人類目前所有的科學水平,水冰和水蒸氣都是完全可以接受並且用來使用的液態水來源。結構水和化合水的提取難度大,提取成本也很高,難以作為主要來源。

這樣的科技限制導致了火星登陸任務的嚴重“侷限性”。尤其是在前進點的選擇上,更是限制眾多。

根據之前的前期研究和實地探測,航天總局給火星登陸任務組選定的登陸區域內,一共有四個適合著陸的地點。每一個著陸點都曾經在之前的非載人任務中,被探測器確認地下含有大量水冰存在。

但四個登陸地點本身還是有些差異的——主要體現在了估計的水冰探明儲量,以及開採的難易度上。目前任務組選擇的登陸區域內水冰探明儲量大約有三十五噸,雖然不確定是否還有更多的儲量可供使用,但開採難度不算太大。

水冰開採主要考慮的是抽取難度——這裡說的抽取指的是抽取液態水和水蒸氣,而不是水冰和甲烷混合物。

畢竟一根鑽頭打入地面三十米後,要是隻能帶上來一塊十幾厘米直徑的冰塊,那簡直太蠢且太荒謬了。

火星富含甲烷,這是天然的燃料。但這些方便的燃料同樣也是巨大的麻煩和有趣的小幫手。當鑽頭深入到甲烷-水冰混合層後,大量的水冰會在甲烷的推動下自然噴發出來——這些必然會混雜大量沙土石塊和雜物的水冰將成為登陸基地早期的重要維生資源和能源來源。

雖然登陸艙自帶聚變爐,但多幾種能源來源總沒壞處。

更重要的是,水冰可以提供用於呼吸的氧氣,以及燃燒的氫氣。而甲烷中的碳,以及甲烷燃燒後產生的二氧化碳都是合成食品的重要原材料。

在第一次自噴發後,管道就要開始放入加熱管進行加熱增壓工作。一條內部充滿了熔鹽的壓力管道將透過原有孔洞深入地下,持續加熱膨脹甲烷,並且融化水冰以獲得更多的甲烷-水冰混合物。

規劃非常完美,但能不能實施還得兩說。

之前來探測的幾個無人探測器都是為了長途星際旅行而特意“精簡”過的機器,它們雖然能夠向下鑽探,但卻無法探測更廣範圍內的地質環境。鑽探口附近可能有許多斷裂帶,開採水冰-甲烷混合物可能會導致地質環境失穩,甚至誘發火星地震。

這些問題都需要考慮進來,並且需要火星登陸的宇航員們加以應對。而他們應對的方法也很簡單——首先進行詳細的地質勘探,然後再決定要不要長久開採。

雖然到現在都還沒有決定誰先登陸火星,不過相應的工作倒是可以提前進行。在得到菲爾德的同意後,史蒂芬操作著機械臂完成了一次地震波勘探。

勘探的結果不算特別理想,登陸艙著陸地附近,靠近地表的位置有兩個巨大的斜向壓裂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