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的大皇后全名叫做弘吉剌·伯顏忽都,弘吉剌是姓,伯顏是富貴、有福的意思,忽都是多、厚、滿,所以她的名字翻譯成漢話應該是福滿多?或者錢多多?
魯錦也沒想到這個韃子女人如此剛烈,不過一想到歷朝歷代亡國之後那些宮廷女子的下場,或許自盡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一個王朝的滅亡,總是要有人為其殉葬的,妥雚於危難時拋棄了她,反而帶上那個高麗婢女,卻不想維護元廷最後尊嚴的,反而是這個不受皇帝寵愛的正妻皇后,何其荒謬,這大元亡的不冤,給她找個棺材斂了吧。”
“是。”
交代完福滿多的處置辦法,魯錦又看向跟在身邊的華北情報站站長劉子賢,當即道,“子賢有大功,當提拔重用,你在大都潛伏日久,對這裡的情況最為熟悉,先在此處做一任知府如何?”
劉子賢連忙拱手道,“臣敢不從命?!”
“嗯,那就改大都為奉天府,屬政務院直隸府,你來做第一任奉天知府,秩從三品,這裡暫時設為陪都,今後新朝也是要遷都此處的,後續還要移民屯墾,建設都城,你好好做,做的好將來還有重用。”魯錦立刻畫大餅說道。
劉子賢聞言大喜,這可是都城的知府啊,尋常知府才正四品,魯錦卻給了個從三品,可見對這個職位的重視,這要是放到唐宋,他這個職位就相當於京兆尹了,若是乾的好了,前途自然不可限量,於是連忙躬身謝恩道,“多謝陛下栽培,臣一定殫精竭慮,建設好奉天,讓朝廷能早日遷都。”
“你明白就好。”魯錦點了點頭,然後又說道,“我現在就有幾件事讓你們做。”
“請陛下吩咐。”在場眾人連忙躬身聽令。
魯錦當即道,“第一,把大都所有的宮人,婢女,還有元廷舊官,全都集中起來,一個也不許放走,尤其是宣政院官員,我稍後要親自詢問,這個事交給子賢來做。”
劉子賢立刻應道,“臣遵旨。”
“第二,把城中所有僧人,尤其是番僧,也全部集中起來,我稍後要親自審問,這個事交給永忠去做,你去把僧人都抓起來。”
“末將遵令!”廖永忠也立刻領了差事。
“第三,收集城中各衙門府庫文牘圖冊、文吏,為將來修史做準備,宮廷財寶搜刮完畢,用於賞賜北伐將士,搬不走的,或將來營建新都要用的,就在城中找個倉庫就地封存,登記造冊,由奉天知府看管,這件事交給百室先生來做。”
“臣遵旨!”李善長也連忙領了差事。
“第四,貼安民告示,將宮人、官員、僧人與百姓區分之後,要探查百姓情況,若百姓家中揭不開鍋的,就用我軍軍糧開倉賑濟。
“高耀,你是方面軍總訓導官,掌管全軍後勤,此事由你來負責,不惟大都之內,凡周圍各縣,有窮困者皆要救濟,起碼要讓他們挺到來年秋收,至於明年春耕之事,要給各地知縣負責。”
“是,臣這就去辦。”高耀也連忙應了下來。
魯錦又繼續說道,“第五,朱亮祖負責指揮南路軍各部兵馬,在城中坐鎮,讓馮勝和鄭用等將,去招撫華北其餘城池,儘快使其歸附。”
“是。”朱亮祖和馮勝也連忙答應下來。
“暫時就這些了,不是來信說妥雚帖木兒被抓到了嗎,何時能押來大都?”魯錦交代完之後再次問道。
朱亮祖聞言連忙道,“前鋒斥候彙報,元太子與那個奇皇后被羈押在懷來的居庸關,元帝被壓在古北口,現在應該正在往大都趕,最多不出三日,必能送來大都。”
“嗯,那就行,都各自去辦差吧。”
“是。”
眾人齊聲應諾,然後立刻分頭行動,很快大都城中就被搞得一陣雞飛狗跳,有抓和尚的,有抓太監和宮女的,還有抓官員和家眷的,李善長也帶著一群士卒到各個官署和衙門去收繳文牘圖書畫冊,然後清點裝箱,準備運回建康。
眾人忙作一團,而魯錦卻帶著侍衛在參觀元大都的皇宮,元大都大內是雙主殿形制,午門叫做崇天門,進午門之後有一道殿門,稱作大明門,大明門再裡面就是皇宮主殿了,稱作大明殿。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種諷刺,胡元建了個宮殿叫大明殿,這下真把大明迎來了.
大明殿左右還有文恩殿和紫檀殿,後面則是香閣寢殿,寢殿後面還有個寶雲殿,這是第一重院落,後面還有個第二重院落,殿門稱作延春門,主殿稱作延春閣,也是元大都大內最大的一處寢殿,供皇帝皇后日常起居之用。
再往後則是第三重院落,裡面是御花園和清寧宮,最離譜的是,韃子就是韃子,在這中軸線上的三處主要宮殿群東側,還有一大片空地,上面紮了一排蒙古包,皇宮的東北角還有一處大型羊圈,西北角有一處鹿圈,裡面養了不少梅花鹿。
魯錦直接下令把這些羊和鹿全殺了,用來犒賞士卒,外面百姓都人相食了,小鐵鍋居然還有閒心在皇宮裡放羊養鹿,也是離譜.
參觀完了大內的部分,一行人又轉戰太液池西側,也即後來的中南海西岸,這裡也有三處宮殿,前面並排的是隆福宮和太子宮,據說這隆福宮曾為太子住所,後來又改成太后住所,再往後還有一處興聖宮,那裡才是正經的太后住所,只是後來一直空置著罷了。
魯錦忍不住對跟在身邊的李定邦吐槽道,“這蠻夷就是蠻夷,給城門取了個名叫‘文明門’,便以為自己學到了中國文化,自以為學了個人樣,卻三分似人,七分還是蠻夷,歷來營造宮室,太子都居東宮,西宮乃太皇太后住所,此乃東昇西降,日月更替之意。
“可胡元偏偏把太子宮建在主殿西側,這豈非倒反天罡?也難怪那胡元太子想要逼宮篡位,活該啊這是。”
李定邦聞言當即接話道,“陛下從前不是說胡元最大的錯誤,就是在漢化與反漢化之間搖擺不定嗎,可能這就是他們內鬥不休,以至於亡國的原因吧。”
魯錦點點頭,“不錯,元廷的滅亡的確有這個原因,蓋因其原本為部落制度,各部落角力紛爭不斷,慣以武力爭奪大寶,而入主中原後卻水土不服,中原主耕稼,最需要的是穩定,政權傳承有序。
“忽必烈雖然後來創立大元,效仿漢制,可韃子終究是韃子,部落爭鬥那一套的習俗卻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這才導致其後代內鬥不止,終致亡國。”
李定邦點了點頭,正想再說什麼,劉子賢就一溜煙的找了過來。
“陛下,臣去檢點被俘舊元之官,還發現了些意外之喜,當今高麗國王的王叔原本留在大都做人質,這次也被咱們抓獲,另外還有高麗派來計程車卒將領官員合計兩千餘人,高麗使者也在大都。
“之前攻城時,這群高麗士卒也參與了守城戰,被咱們打死不少,如今被俘的還有一千四百餘人,這些人要如何處置?”
魯錦聞言挑了挑眉,高麗國王的王叔居然也被抓到了,還有那麼多士卒將領和大臣,這倒的確是個好訊息,可以從中做做文章。
於是他當即問道,“有名單嗎?”
“有,在這。”劉子賢連忙將名單呈上。
魯錦接過來看了看,當即皺眉道,“這個人質,是高麗王的堂叔?德興君,塔思帖木兒?高麗宗室不是都姓王嗎,這人怎麼是個蒙古名?”
劉子賢連忙解釋道,“陛下有所不知,高麗自被蒙元控制之後,世代與蒙元聯姻,歷代高麗大君皆為蒙元女婿,高麗王室廢立也全由蒙元一言而決,高麗王世子還要入大都為質,故而這高麗王室大多都會有一個蒙古名字。
“比如現在高麗那位國主王顓,也有個蒙古名字,叫伯顏帖木兒。”
魯錦撇了撇嘴吐槽道,“這爛大街的名字。”
然後他又看了看名單上的其他人,還有柳濯、廉悌臣、權謙、元顥、羅英傑、印安、崔瑩等等,這些人裡魯錦大多都不認識,但其中兩人的名字,他卻隱約有些印象。
一個是印安,在原歷史上,印安曾率兩萬多高麗兵隨脫脫征討高郵的張士誠,後來印安又被脫脫派去打滁州東邊的六合,當時朱元璋還未渡江,就駐紮在滁州,六合義軍支撐不住,找朱元璋求援,於是朱元璋立刻帶兵趕去馳援,也就是說,在原歷史上,朱元璋是和這個印安交過手的,因為姓印的比較少,再加上他這名字簡單,所以魯錦至今還有些印象。
另一個是崔瑩,元末明初時,高麗的恭愍王王顓曾派兵侵略北方,趁著元末明初,明軍還未在遼東登陸,元軍又已經敗亡,遼東成了‘無主之地’的戰略空窗期,瘋狂向北擴張,把高麗領土一直推到了鴨綠江一線。
而這一系列北擴行動中,高麗方面的領軍主帥,就是這個崔瑩,至於李成桂,那都已經是後期的事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