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錦雖然不能立刻破城,但卻給巢湖諸將分析了形勢,並提出了一套可行的辦法,還是讓幾人比較重視的。
但能不能獲得諸將的認可,還得看接下來的表現。
至於投軍的事情,幾人商量了一番,鑑於魯錦表現出的才能,而且張溫和朱壽又比較佩服他,之前也說好了三人一起抱團,於是就讓魯錦當了第八個千戶。
張溫和朱壽成為魯錦手下的軍官,掌管他們自己帶來的八百士卒。
張溫當即表示沒有意見,朱壽的弟弟還是魯錦送回去的,肯定也不會反對。
然後廖永安就提議,讓年齡大的俞廷玉先跟著張溫回去,等收拾好了行李,晚上再讓俞通海帶一千兵,以及牛馬大車,去幫張溫搬家,把人接應過來。
實在太慘了,左君弼仗著有騎兵就四處為惡,巢湖紅軍白天根本不敢活動。
“魯大哥,你看看我的兵怎麼樣?”
巢湖岸邊,張德勝將自己的一千兵集結了起來,分成十堆站在那裡,每個百戶放在一堆,人人包著紅頭巾,但卻毫無佇列可言。
巢湖的其他將領也在旁邊,等著魯錦傳授他的‘祖傳陣法’。
看慣了後世的閱兵方陣,魯錦表示強迫症都要犯了,這特麼還不如小學生的佇列整齊。
魯錦從眾人前面依次走過,張德勝手下的幾個百戶看著他,或是好奇,或是躍躍欲試,或是不屑一顧。
但他們手下的那些士兵,大部分都看起來表情麻木,穿著破爛的衣裳,很多人穿著草鞋,還有直接赤腳的,基本上毫無士氣可言。
來到一個手拿鋤頭,鬍子花白的老頭跟前,魯錦問道,“老伯今年高壽?”
“咱不高壽,咱今年五十有二。”這老頭一張嘴,牙都缺了兩顆。
才52啊,那確實不大,魯錦他爹也快五十了,還在搞印尼高鐵呢,經常往工地跑,看起來就跟三十多的一樣。
可這是古代啊,眼前這個52的大叔,看著就跟七老八十的一樣,臉上的褶皺寫滿了滄桑,渾濁的眼珠了無生氣。
“老伯為啥來咱這當兵?”魯錦好奇道。
“咱是臨淮那邊的,前些年發大水,家沒了,咱帶著孩子們逃荒,等回去又是大旱,大旱之後又有蝗災,蝗災完了又鬧瘟疫,咱一家子都死沒了,就剩這麼個娃。”
說著,老伯還拍了拍旁邊一個拿著梭鏢,看起來只有十一二的小男孩。
“咱帶著娃逃荒到了巢湖這邊,紅軍給咱爺倆飯吃,叫俺們打官府,咱就幫著打,官府沒一個好東西,咱沒了就沒了,就想這娃能給咱家傳個香火。”
由於金、元是歷史上少見的溫暖期,400毫米降水線北移,北京周邊可以種水稻,中原地區的降雨量也普遍增加。
至正四年,1344年,河南、淮北、魯西地區突降暴雨,暴雨連下20天,位於宇宙中心的曹縣白茅大堤決口,水淹千里,史書記載‘平地積水數丈’!可以想象一下,一個小時下一個西湖的鄭州暴雨,這樣的降雨量連下20天是個什麼場景?魯錦只要一想到那個場面,背後就直冒涼氣。
而元廷對此事的態度呢?什麼?發水?沖斷漕運了嗎?沒有。
沖毀沿海鹽場了嗎?沒有。
那不管.直到幾年後,黃河洪水愈發不可收拾,洪水都特麼快衝到大都了,河北沿海的鹽場也被沖毀,對大都最重要的漕糧和鹽稅一下都斷了,元廷這才想起來要治河。
而河南淮北的百姓,卻在這幾年朝廷的不聞不問中,喜提水旱蝗疫四大套餐,真是一點活路都沒有,朱重八也是在這個時間段,從一個農家子變成流民乞丐的。
魯錦深吸一口氣,又看向旁邊的小孩,“你多大了?”
“俺12了,俺能打仗,俺不白吃飯。”這孩子倒是聰明,可能是看出魯錦嫌他小,連忙挺起胸脯,做出兇狠的表情。
這特麼還是個小學生啊!!!
魯錦拍了拍他的肩膀,又繼續看下來,發現類似的娃娃兵,老頭兵還有不少。
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其中農具佔大多數,能有個正經的朴刀、長矛之類的,就已經是軍官了,至於鐵甲,那玩意連幾個千戶將領都不夠分。
“軍陣不整,毫無士氣,而且老弱太多,必須裁汰老弱,45以上,15歲以下的,全部裁掉。”魯錦看了一圈回來評價道。
“可咱們的人手本來就不多,若是再少,恐會弱了聲勢。”廖永安皺眉道。
“聲勢有什麼用?現在縮在湖裡就有聲勢了?等打下廬州城,那才叫聲勢!”魯錦立刻反駁道。“兵貴精不貴多,咱要的是能打仗的部隊,就這樣的老弱拉上去,戰場上一人退,整隊亂,一隊亂,整個軍陣就潰散了,留著他們也是添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