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朕才是真命天子

第64章 又喜得一大賢(求追讀)

魯錦挑了挑眉,不過李善長剛來,他可不會什麼軍事機密都往外說,只是道,“算是吧,此時不宜分兵遠征定遠。”李善長看魯錦的反應,當下也明白過來,防備?看來不是,怕不是這位大帥又搞出什麼計謀,準備吃掉康茂才部呢,康茂才防備魯錦還差不多。

不過他到底是剛來,魯錦雖然讓他當了掌書,但還未完全信任他,如此軍機大事,自不能剛見面就對人吐個乾淨,李善長也懂得這個道理,當下也不再追問。

看來想要完全贏得魯錦的信任,起碼得等拿下定遠,這個事急不來。

不過魯錦既然讓他當了掌書,雖然還不讓他參與軍機,但也不會讓他閒著,當下便向李善長請教道。

“百室先生,如今元帥府治下州縣越來越多,我還要繼續攻城略地,再靠這個草臺班子,恐不好管理。

“建制之事雖不算急迫,但也該提前考慮了,我又不想重蹈暴元覆轍,前宋的道路州縣也有冗官冗員之弊,我若建制,不知先生有何建議?”

李善長聞言,頓時打起精神,為一國確立制度,這可是大事,辦好了也是大功一件,不可不慎。

於是他當即說道。

“大帥容稟,歷朝歷代,大多承襲前朝制度,只是根據前朝體制弊病稍作增補損減,暴元之省府州縣,其實並無不可,錯就錯在州縣等級不明,還有行省範圍過大。”

李善長當即就給魯錦分析起了元朝制度的缺點。

從秦朝的郡縣中樞,三級制度,到漢唐的中樞、刺史(節度)、州牧、縣令四級制度,歷朝歷代逐漸演化下來,其實統治者們也發現,四級才是最合適的。

李善長當然不懂現代管理學,但也能從歷史中看出一二。

現代管理學認為,一個人的精力,最多能管三十個人,也就是說,皇帝直接管郡一級,如果超過三十個,其實是真管不過來的。

於是漢承秦制,也用郡縣,但卻又弄出個刺史,幫皇帝監督各地郡守,刺史當時也不是常設官職,而是臨時任命的,官階低但權位重。

發展到後期直接變成了定製,郡守上面多出一級刺史。

不過就這麼說漢唐是四級統治,還是不妥的,漢朝的刺史,唐朝的道,都只算監察機構,幫皇帝監察郡縣,但無行政職能,直到宋朝,又出現一次進步。

宋初承襲唐制,將天下設為十三道,可到了宋太宗趙二的時候,直接改道為路,並在路一級正式設立帥司、憲司、漕司,分管軍權,司法權,財政權。

首次正式確立‘省’一級的行政制度,並在省這個級別實行三權分立,不至於再出現唐朝藩鎮節度使那樣大權一把抓,尾大不掉的局面。

元朝又不一樣,首先是省太大,就拿魯錦他們所在的河南江北行省,這都趕上後世四個省的地盤了。

其次是各地的等級制度居然不一樣?有的是省、府、州、縣,有的卻是省、州、縣,居然能多出一級行政單位.魯錦當然是更鐘情於明朝的省制,在省一級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民政,司法,軍權。

這樣的三權分立就挺好的,不過也有缺點。

歷史上大明的省級是設左右布政使,布政使下面又有諸多參議。

相當於省政府下面弄了一堆議員,幫布政使處理政務。

但魯錦覺得應該稍微再進步一些,應該職務細分,按專業劃分為幾個廳,管農業的只管農業,管教育的只管教育。

其實變化並不太大,只是把明朝的省級參議員,變成了分管各廳的實權官。

一是繼續分權,二是專業的事讓專業的人來做,更適合發展工業。

兩人各抒己見,李善長是熟讀經史,能幫魯錦分析歷朝得失,魯錦則是見多識廣,提出的想法往往非常新穎,也讓李善長不敢小覷,並跟魯錦討論制度的可行性。

兩人從後堂聊到吃飯,又從吃飯聊到天黑,相談甚歡,都覺得自己有所收穫,甚至天黑還留宿在府衙,和魯錦徹夜長談,從制度又聊到魯錦的出身家學。

於是魯錦又拿出那本現編的《公輸子》,跟李善長討論,讓李善長大開眼界。

就在兩人徹夜相談的時候,巢縣那邊,秦理終於做好了安排,準備發動奪城之變,而計劃了一切的廖永安,此時卻還一無所知。

金朝興也已經按計劃混進了城裡,他也正跟廖永堅商量著何時奪城還有一章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