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石得一領命。
“對了……”趙煦卻是想起了一個事情:“今年期集,還是在太平興國寺吧?”
“回稟大家,正是如此,都堂已下了札子到太平興國寺,昨日,太平興國寺就開始為期集準備了……”
“都堂撥了多少錢給太平興國寺?”趙煦問道。
“回稟大家,左相批了三千貫!”
趙煦嘿笑一聲:“如今的進士,可真是趕上了好時候啊!”
“若非是皇考聖德,他們怕是連期集的舉辦地,都得自掏腰包去租了!”
“可不是呢!”石得一立刻說道:“先帝聖德,推恩士人,不止命都堂,為新科進士們選址期集,便連期集所費,也皆出封樁庫錢賜之!”
趙煦點頭:“是啊!”
“皇考聖德,綿綿無期!但願天下士人,皆能知恩、感恩……”
說著,趙煦就忍不住的摩挲起雙手,琢磨著是不是讓馮景組織人手,寫幾篇文章,追憶一下先帝對新科進士們的恩情,同時也提醒一下新科進士們——你們,要憶苦思甜啊!
要時刻銘刻,先帝與當今官家的恩情!
特別是寒門出身的進士們,都得想一想,熙寧之前的前輩們的苦日子——那些年,不止期集的選址,他們得自掏腰包去租,期集的開銷,他們也得均攤開銷。
此外,殿試唱名謝恩的時候,還得交一筆謝恩銀。
於是,寒門出身的進士們,官還沒當上,就已經欠了一屁股的高利貸——過去,大相國寺、太平興國寺,這兩家皇家寺廟的質庫,就是專門幹給新科進士放貸的生意的。
而且,他們的利息是直接根據新科進士的名次來定。
排名靠前的利息就低,排名靠後的利息就高。
甚至出現過,有寒門進士,官還當上,先背上了可能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還清的高利貸。
在這中古時代,成功實現了貸款上班這個現代都沒有的奇蹟。
好在,這一切都在英明神武,心憂士人的先帝手中得到了終結。
熙寧三年,罷謝恩銀。
熙寧六年,詔都堂選址,為新科進士期集之所。
並推恩進士——賜新及第進士錢三千緡,諸科七百緡,以為期集費。
熙寧九年再次加碼——加賜人兩百千,並詔貢院:新科進士、諸科期集錢,如的確合用不足,仰本院公使錢相貼支用!
直接是國家財政兜底,給新科進士燕飲、交遊甚至狎妓(當然,沒幾個人敢這麼幹,一旦被發現直接就可能被彈劾然後罷黜)。
奈何,趙煦的父皇,為人過於謙遜,施恩如此之大,卻很少宣傳。
趙煦感覺,這很不好。
哪裡有人做了好事,不宣傳,不讓天下人知道的?
若是這樣,好事豈不是白做了?
這樣想著,趙煦就已有定計了。
必須要讓新科進士和以後的進士們,都知道,趙官家的恩情比天高、比海深,趙官家的恩情是永遠還不完的!
同時,還得讓他們人人都寫謝恩詩詞。
個個都得感念先帝大德和趙煦的聖恩。
還得寫的好!
至於,會不會加重進士們的負擔?
呵呵!
趙煦在現代,看過資料的。
新科進士們,在期集期間,除了燕飲交遊之外,做的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關起門來寫各種各樣的答謝詩詞。
從縣學、州學教授們開始謝起,一路謝到本州知州、通判、本路轉運使、提刑官以及發解試的主考官、貢試考官。
此外,那些在其求學、趕考過程中指點過他們,甚至只是見過幾面的科場前輩、官員……
也都得鳴謝!
要感謝的人是如此之多,以至於,每次科舉過後,新科進士們都會大量的僱人,代替自己寫答謝詩賦。
於是,出現了專門的產業鏈。
好多落榜士子,在京城花光了盤纏後,就是靠著給人代筆,賺到了回家的路費。
所以啊……
只是讓他們多謝幾篇,感激先帝恩典,趙煦恩情的詩賦,有問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