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其在趙煦的上上輩子,壽元也不高——中狀元后,授官不久就病死了。
但,死的這麼快,這麼準時,還這麼的恰到好處。
只能說,延津李家有聰明人!
趙煦見李家這麼乖巧,這麼懂事(沒有讓李常寧死在汴京,而是想方設法的將之撈出去後,再讓其‘病死’),自然龍顏大悅,降下了恩典——將李家從小黑本里除名。
從此李家人科舉、做官,都不會有障礙。
不然,他們一家,都將和柳永一樣,哪怕能中進士也中不了,甚至連貢生都考不上!
這就是皇權!
無須表態,無須降罰,只消小小的任性一下,就足以讓一個家族,永無出頭之日!
甚至,他們都不會知道,自己的頭頂,怎麼就有了這麼一座大山在壓著?
很快的,殿試答題,進入尾聲。
一個又一個士子,開始交卷。
因為是殿試,所有人都已經確定中試釋褐,區別不過是名次而已。
自然糊名、編排、謄抄等措施,都是沒有的。
隨著殿試時間結束,便有著禮官,領著諸新科士人,躬禮再拜。
然後次第退殿。
下次,他們再來集英殿,就是唱名傳臚的時候了。
當然了,殿試結束,也並不意味著,這些新科進士們就可以放鬆。
恰恰相反,在殿試結束到放榜、唱名之前。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將進入他們人生中最為緊張、刺激的一段時間。
因為,故事,殿試放榜、唱名傳臚、釋褐之後到吏部授官之前。
進士們還有一項可能關乎他們未來仕途、命運的活動——期集。
所謂期集,是唐代傳下來的傳統。
就是新科進士們聚會、燕飲的活動,和現代的派對、聚餐、團建差不多。
但,和現代的派對等活動不同。
唐宋期集,有一個叫同年小錄的活動環節。
這個活動類似現代中學生、高中生的同學錄。
大家把自己的名諱、籍貫、通訊地址、緊急聯絡人什麼的,都寫到上面。
然後,人手一份。
這非常關鍵!
因為這是大部分新科進士們,在其一生中,能一次性結交到的最大的人脈!
假若將來遇到什麼事情,這同年小錄,就能發揮作用了。
很多時候,一封書信、一張名刺,就可能解決別人耗盡心血,拼盡全力也未必能突破的桎梏。
在官場上,同年之間,互幫互助,早已是潛規則的一部分。
在現代,這個傳統,甚至依然在延續。
只不過,不是在現代中國,而是同屬東方大國的印度——印度國家公務員考試結束,到具體履職之前,所有透過考試的考生,都會統一前往印度行政學院,進行為期半年的培訓。
這半年的培訓,就類似大宋的期集活動。
無數未來叱吒印度,執掌一地的土皇帝們,就是在培訓期間結下深厚的友誼,然後互相抱團、彼此支援,成為讓印度總理都望而卻步的龐然大物。
據說,這個制度是帶英,專門從清朝科舉中吸取的成功經驗。
帶英藉此,得以控制、奴役龐大的印度殖民地。
至於為什麼印度獨立後,依然會沿用?
自然是因為,印度過於散裝,中央只能用這個制度來控制地方,抑制各地的豪強/宗教領袖/土邦領主。
作為流官的公務員們,再怎麼樣危害性比盤踞地方,威權自用的地方實力派們弱太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