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的其他人,並不需要服役。可免役法實施後,所有人,包括過去不需要服役的官戶、僧道、單女戶,都得交錢了。
好多外戚勳臣,特別是高家的親戚,都來太皇太后這裡訴過苦——倒不是高家人缺那幾個免役錢。
問題是,太丟人了!
堂堂皇親國戚,居然也要和措大一樣交稅!千年以來,有這樣的事情嗎?
免行法也是如此。
但,韓絳說的話,特別是韓絳說話的方式,又讓這位太皇太后猶豫起來。
因為韓絳用的是她最喜歡也最熟悉的嘉佑時代大臣說話、做事的語氣和方法。
不要急,慢慢來。
咱們先把事情搞清楚再說。
你說什麼時候能搞清楚?調查、落實、商議,怎麼著也得一年半載吧。
於是,在沉默了一會後,她終於開口了。
“韓相公所言,老身和皇太后,會仔細考量……”
“還請相公,將所言種種,寫於文字,上呈殿中……”
韓絳持芴再拜:“唯!”
這個時候,文彥博持芴起身了。
“太皇太后……”這位老臣別看都快八十歲了,說話的聲音還是很洪亮的:“老臣以為,韓絳所言,實乃包藏禍心……”
作為熙寧變法時代大行皇帝特別挑選的,放在朝堂上來制衡王安石的元老。
文彥博哪怕已經致仕很久了。
但他對新法的瞭解和認知,是所有舊黨都沒有的。
幾乎每一條新法的推出,文彥博都必然唱反調,必然強烈反對。
在朝堂上,和王安石你來我往之間,自然他也清楚那些法令的起源。
譬如青苗法是李參在陝西路推廣的。
王安石推行的時候,李參早死了。
將兵法是完全抄襲的范仲淹、張亢在陝西的試點。
市易法是呂嘉問發明的。
至於免役法和免行法嘛……
文彥博看向韓絳,一雙老眼帶著審視。
“老臣昧死上奏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所謂免役法,首倡者,便是如今在殿中的這位……”
石破天驚!
帷幕後的兩宮一聽,眼神都變了。
看向韓絳的目光中帶著審視。
好嘛……
居然是你首倡的!
難怪伱要說好話!
文彥博繼續說道:“若老臣記得不錯,當是仁廟至和年間,韓絳、蔡襄,上奏以鄉戶五則法,始變役法,自此國朝美政不存,而遺禍至今!”
這一刻文彥博徹底忘記了,當年他是如何稱讚韓絳、蔡襄的那個倡議的。
更忘記了他曾在仁廟面前,親口稱讚韓絳之法‘苦樂均濟’。
因為文彥博很清楚。
在朝堂上就不能講道理,也不要去辯論。
兩宮反正也不懂什麼事衙前役,更不知道什麼中唐以來,天下財稅制度的變革,也完全不瞭解,大宋立國以來的役法變動歷史。
少主又小,而且年幼。
所以,只要他把帽子扣過去,韓絳還能怎麼辦呢?
有口難辯,他就只能乖乖低頭認輸—為了自己的名聲不被毀掉,主動避位。
所以,文彥博再接再厲,繼續持芴說道:“治平四年,王安石尚未入京時,還是這位韓絳韓子華,於君前首倡助役錢!”
“故而,王安石入京後,為了回報韓絳舉薦之功,便也倡議變動役法!”
文彥博一邊上奏一邊惡狠狠的看向韓絳。
他知道韓絳的弱點——不善辯論。
而且,文彥博還知道,只要他逼著韓絳和他辯論,哪怕韓絳贏了,也必輸無疑!因為君前辯論,決定輸贏的,從來都不是誰有道理,而是誰說的話能迎合君上的心意。
沒看到方才,兩宮在韓絳上奏之後,沉默了那麼久嗎?這就說明,韓絳所言,肯定不合兩宮心意。
所以啊……
文彥博得意起來。
“韓子華,你就不該入京!”
“乖乖和老夫一起回洛陽飲酒作樂,豈不快哉?!”
這一章寫的慢了一些。
ps:明天加更啊,因為月票2500票了。
嗯,肯定不會敷衍大家。
4更每章至少3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