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學時代

第3章 壬戌學制

庚子賠款留美學生資格,這是出國留學之中最頂級和最具地位的留學方式,屬公費派遣,鼎鼎大名的北大胡適,便是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之一,排名第55名,屬於末尾。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後,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所中華頂級院校搬遷至雲省昆城,聯合辦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這是教育界的神話大學,大學之中的傳奇。

而整個中華唯一公費留美的渠道,就在西南聯大之清華部手裡。

餘華看過b站關於西南聯大的紀錄片,清楚記得1937年庚款留學生名額就只有二十個。

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標,餘華就必須獲得其中一個名額資格,走最正規的渠道,前往美國。

這是唯一途徑!

若是走自費留學,先不談費用之昂貴是否能夠承受,關鍵是加州理工學院不會隨意接收一名黃面板的學生,任憑他的成績和才華再好。

根據餘華讀過的《世界歷史雜說》,這個時代的加州理工,可是全員白色,無一是黑。

二十分之一!

與全國最優秀的天才們同臺競技!

餘華正在凝聚屬於自己的求學之心,想到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這所場景,有些期待,有些緊張,還有一些渴望。

他,真的想要一個名額。

“開始學習吧,盧溝橋事變還有五個月,我只剩下最後五個月,時不待我,只爭朝夕,我必須全力以赴。”餘華深呼吸一口氣,望了一眼經歷過三個階段滿是字跡的筆記本第一頁,輕輕撕下妥善儲存,這張紙是屬於他的印記,屬於他的決定,不能丟失。

等老了,要死了,興許還能看一眼,回憶此時。

不過這是以後的事,現在,笨鳥先飛。

……

餘華儲存好紙張,開啟書桌左側抽屜,抱起一摞厚厚的高中教科書放在桌上,書籍略舊,表面均包有一層書皮,前身餘樺特別愛惜,一是昂貴,二是珍惜知識,翻書閱讀時小心謹慎,每次看完必定放回抽屜妥善保管。

就這一本教材,價值四塊大洋,還有價無市。

後世無數學生高考完撕書的場景,可不會出現在這個時代。

“前身是二類班級,即理科班,先看看數學,呃……算學。”面對猶如小山般的高中教科書,餘華思索一番,從中找出高中算學課本,要想考上國立清華大學,就必須從基礎做好。

這時候,國內官方將數學定義為算學。

算學和自然科學是前身最喜歡的科目,因此,特地進入學校二類班級,鑽研算術和物理等學科,挺巧,餘華同樣準備啃數學這個最難點和最容易出分點。

二類班級,即高中‘理科’。

是的,民國就已開始分文理班,學校通常將其劃分為一類班級和二類班級,一類班級即文科,注重文學和社會科學,二類班級注重數學和自然科學。

前者人多,後者人少。

這年頭絕大多數讀書人全是奔著文人身份而去,以登報和寫得一手好文章為榮,選擇二類班級的前身,乃是學校之中的極少數。

民國教育制度基於1922年頒佈的《學校系統改革案》,稱之為‘壬戌學制’,採用六三三標準,共計分為三個等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初等教育六年,由初級小學四年和高階小學兩年組成。

中等教育六年,分為初高兩級,初級中學三年,高階中學三年,分文理兩類。

高等教育三年—六年,分為大學和專科,大學及師範學校四到六年,專科3年,此外還設立大學院,及大學畢業和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類似研究生,畢業年限不定。

後世華夏採用的小初高及大學構成之教育制度,便是始於1922年民國實行的六三三學制。

作為一名高中生,不得不說,在如今全國文盲率高達80%的民國,餘華稱得上真正的高學歷者。

這時候的鄉下孩子,能讀書寫字就已不錯,會寫姓名,算術知曉加減,足以聞名十里八鄉,謀生吃飯不在話下。

窗外寒風凜冽。

屋內,白熾燈散發的黃色光芒充斥四周空間,提供光明。

“集合、函式、代數、立體幾何和平面幾何,解析幾何,三角術,就是三角函式,難度中等,可以接受,再看看題目……”餘華端坐,翻看算學教科書,先是看了一下目錄涉及內容,從上往下依次為集合、幾何和三角函式,根據自我認知給了一個評價,旋即往下看題目。

簡單分類,即為數列型別,三角函式和幾何型別,主要涉及內容的難度並不高,其次就是統計、機率和數學分析之類。

翻到集合內容,裡面講的是集合定義、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與後世高中數學沒有區別。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