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多調查一點,比較有說服力。”
李麗質眼睛一亮,“多謝小郎君!”
覺得這個方法很不錯。
這些結果出現在李世民面前,李麗質相信自己阿爺不會無動於衷。
從國力根基來看,大唐初立,人口是支撐農業生產、兵役徭役的核心。
近親結婚導致的新生兒畸形、夭折率高,直接制約人口增長——每一個不健康的孩子,都是對家庭勞動力、國家潛在人口的損耗。
李世民深知“民為邦本”,人口多則賦稅足、兵源廣,而減少近親結婚帶來的生育風險,等於從源頭提高人口存活率,這與他休養生息、壯大國力的目標完全契合。
李世民作為政治家,擅長以皇室為標杆引導風氣,這類關乎國本的事,他不會放過“自上而下”推動的機會。
從制度長遠來看,李世民本身就有革新舊俗的魄力。
近親聯姻在當時雖為“親上加親”的常例,但本質上是門閥貴族鞏固勢力的手段,未必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若能以“利國利民”為名禁止近親結婚,既能削弱門閥透過聯姻形成的盤根錯節的勢力,又能樹立朝廷“重民生、遠陋習”的形象,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這恰恰是李世民統治的核心訴求之一。
當然,他不會一蹴而就。
大機率會先讓孫思邈等名醫整理病例、佐證危害,再透過朝堂討論、頒佈詔令的方式,從皇室、勳貴開始推行,逐步普及至民間。
畢竟“父母之命、表親聯姻”的舊俗根深蒂固,但只要這件事能實實在在提升人口、強盛大唐,以李世民的遠見與決斷,必然會推動下去。
想到婚事的問題解決,李麗質心情不錯。
恢復之前的模樣。
沒有著急回去,留下在蕭然家裡玩。
蕭然拿了些麵粉出來,準備擀麵皮,等一下包餃子。
至於肉餡,蕭然選了鹿肉的。
這個比較細膩,熊肉三個小丫頭不能吃太多。
有調味品這些,蕭然調出來的肉餡味道不差。
蕭然把東西放在客廳的案桌上。
幾人都是懵逼的。
包括李麗質豫章公主張錦禾張二丫。
“小郎君,這是作甚?”李麗質看到了一團麵粉,還有一盆肉,看著還是生的。
“我們包餃子吧!”蕭然說道:“這個很簡單。”
蕭然給幾人示範了一下,旁邊的孫思邈還有三個小丫頭也好奇的湊過來。
看到蕭然擀麵皮,包出來一個餃子。
孫思邈李麗質和豫章公主三人異口同聲說道:“牢丸!”
“啊?”蕭然沒聽說過,“大唐是這樣叫的嗎?”
孫思邈捋了捋鬍鬚,“牢丸的起源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相傳為醫聖張仲景所創。”
“當時正值寒冬,張仲景看到百姓耳朵凍傷,便用羊肉、辣椒等驅寒食材包入麵皮,捏成耳朵形狀,煮熟後分給百姓食用,稱之為“嬌耳”,兼具食療與保暖功效。”
“這便是牢丸的雛形,最初是作為藥用食物存在的。”
蕭然反應過來了,原來大唐時期是這樣叫的。
蕭然覺得牢丸不好聽,就說道:“我這個不一樣,也是類似的東西。”
“小郎君,這和牢丸有什麼區別?”豫章公主問道。
“更好吃吧!”蕭然很自信,自己的肉餡覺得碾壓這個時代的牢丸。
蕭然這樣說,幾個人是信的。
蕭然的廚藝,就是大唐無人能及。
李麗質和豫章公主聰明伶俐,學東西快。
雖然沒有幹過這種活,但是不影響她們看一下就會了。
程鐵環也沒有閒著,負責擀麵皮。
李五想幫忙,發現不能湊熱鬧了。
因為三個小丫頭也想參與。
小公主學的很認真,相比起其他的,小公主放的肉更多。
“兕子,太多了!等一下漏了!”李麗質提醒這個年幼的妹妹。
“又又好七鴨~”小公主表示:“多放又又給小囊君七~”
聽到小公主這樣說,蕭然也笑起來。
其他人都差不多。
城陽小公主和三年也學的有模有樣的,就是小公主的比別人的大。
麵皮都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小公主包的肉多。
蕭然看到不需要自己,張錦禾和張二丫也很快。
索性就去把火盆端來,煤炭多多少少還是有異味,蕭然就有木炭燒。
直接在客廳放鍋在上面煮餃子。
開始煮的時候,蕭然還準備了醋,等一下可以蘸。
很快蕭然把餃子撈出來,放在大盤子裡面,“這些煮好了,可以吃了。”
“窩要七~”小公主最積極。
“好,我們兕子先來嚐嚐。”
蕭然夾起一個圓滾滾的餃子,放在醋碟裡輕輕一滾,邊緣裹上一層透亮的酸香。
低頭對著餃子吹了又吹,指尖試了試溫度,才小心翼翼地遞到小公主嘴邊:“兕子慢點,別燙著。”
小公主仰著小臉,湊過來輕輕吹了吹,小口咬下,鹿肉餡的鮮滑混著醋的微酸瞬間在舌尖炸開。
水汪汪的大眼睛倏地瞪圓,小腮幫鼓鼓地嚼著,含糊不清地喊:“哇~又又好七~”
看到小公主這個反應,李麗質幾人就知道不會差。
“五娘,錦娘你們也快嚐嚐,現在熱好吃。”蕭然喂城陽小公主和三娘。
反應和小公主差不多。
豫章公主咬了一口,也是一臉的享受,“真的好香,這個鹿肉沒想到做起來如此特別。”
都吃過牢丸,發現牢丸遠不及蕭然做的餃子。
都覺得這是兩個物品。
孫思邈夾起一個餃子,先湊近聞了聞,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緩緩送入口中。
細嚼慢嚥,半晌才放下筷子,捻著長鬚嘆道:“此味當得‘和合’二字。鹿肉性溫,本易滯膩,卻被這麵皮裹得恰到好處,又佐以醋汁解其厚,酸香與肉鮮相濟,竟生出清潤之意。”
孫思邈看向案上的餡料,又道:“尋常牢丸多求飽腹,或重藥味,小郎君這做法,卻在‘鮮’與‘和’上見功夫。”
“肉剁得細而不糜,料調得勻而不雜,連麵皮都擀得薄厚適中,煮出來韌而不硬。如此吃食,既合味蕾之歡,又不傷脾胃,當真是‘味外有味,補而不滯’啊。”
說罷,他又夾起一個,笑道:“老身行醫多年,見多了以食輔療之法,卻少見這般將尋常食材做得如此精妙的。這‘餃子’,比那牢丸多了幾分煙火巧思,難得,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