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駕游到大唐,物資每日重新整理!

第102章 玻璃出爐!

但孫思邈並未一味稱歎。

翻到“水銀”條,見書中言“畏磁石”,卻未提“水銀遇鉛則凝,治癬時若與鉛粉同用需隔三日”,便說道:

“此處可補,老頭子曾見隴右一醫誤用鉛粉合水銀,反倒蝕了皮肉——醫者著書,不光要記其效,更要記其險,方能護得世人周全。”

“老爺子,你說的對。”蕭然不懂,覺得孫思邈不能信口開河,更不會胡說八道。

孫思邈將書小心合起,彷彿捧著千斤重的珍寶,看向蕭然時,語氣裡帶著前所未有的鄭重:“小郎君,此書於醫者而言,堪比大禹治水的‘九鼎’——前者定九州,後者安百草。”

“老頭子一生編纂《千金要方》,最憾於‘本草散佚,謬誤相承’,如今見此書,才知什麼是‘前承古人,後啟來者’。”

孫思邈望著遠處趕早求醫的村民,聲音輕了些,卻字字千鈞:“這書若能傳下去,天下醫者便少了三分懵懂,百姓便多了三分生機。”

孫思邈本來想早些離開,現在不僅僅是為了幫忙研究火藥,還想看看本草綱目。

這本書上很多東西,對孫思邈來說也很有用。

有沒有價值,孫思邈這個行家比蕭然清楚。

蕭然直接把書給孫思邈,讓他隨便研究。

那本《本草綱目》在孫思邈懷中,彷彿也染上了幾分濟世的暖意。

於孫思邈而言,這哪裡是一本書,分明是無數醫者未竟的心願,是天下草木等待了千年的“正名狀”。

接下來的日子,孫思邈除了給附近的村民看病,就是幫忙研究火藥看本草綱目。

洗好的煤炭,李麗質每天都安排人來運走。

什麼都好,就是看不到錢。

因為現在蕭然也不知道賣多少錢。

李麗質那邊也沒有定價,都沒有開始賣。

蕭然倒是不擔心李麗質會耍賴,這點錢不至於。

煤炭的收益有兩成是村子裡面的,那具體的售賣情況,肯定是要公開的。

因為對蕭然信任,也沒有人說什麼。

栲栳村的柿霜差不多賣完,李麗質幾人也就沒有再頻繁來。

沒有合適的藉口了。

隔壁村子有,但是收集的柿霜也不少了,暫時是夠的。

新和村曲江池村的也就直接賣柿子餅,大部分找張錦禾。

也有找其他人的。

雖然柿子餅多起來,但是價格還是沒有降低,喜歡的人不少。

不知不覺,熬過秋季,進入冬季。

平時這個時間,很多人家裡比較閒,現在家家戶戶都很忙。

現在沒有要其他村子的人來挖煤洗煤,就是栲栳村的人。

現在對產量的需求不大。

蕭然在水潭旁邊開始燒玻璃。

需要的東西,都準備的差不多了。

其他人完全不懂,燒玻璃得蕭然現場指導。

張大郎和其他人幹活沒問題,技術一竅不通。

蕭然問了一下,幾人都沒見過琉璃,甚至是目不識丁。

自己名字都不會寫。

屬於是蕭然怎麼說,幾人怎麼幹。

比較好的一點就是,幾人有的是力氣,幹活也賣力,從不偷奸耍滑。

能來幫忙燒玻璃,都是張大郎挑選的人,比較踏實的才能來。

蕭然第一次從窯中取出玻璃時,那團暗紅的熔融物冷卻後,呈現出一種帶著淺綠調的半透明狀。

像被雨水洗過的青玉,卻比玉更亮,能隱約映出人影。

但湊近看,內裡裹著不少細碎的氣泡,像凍住的星子,邊緣還有些歪扭,是模具沒放平留下的痕跡。

敲一下,聲音清越卻帶著脆感,稍一用力碰在石頭上,竟裂成了三瓣。

這便是最初的成果:不算完美,卻已突破了唐代鉛鋇琉璃的桎梏。

能透過光看清對面人的輪廓,雖因鐵雜質帶淺綠,但透光率已有70%以上,遠超當時鉛鋇琉璃的“朦朧感”,透光率僅30%-40%,多呈黃綠、青灰色濁色。

硬度比鉛鋇琉璃高,用鐵釘劃表面,僅留淺痕,但因退火不足,內部應力未消,遇驟冷易裂。

蕭然覺得很多地方可以改進,提高質量。

不能說失望,畢竟自己也沒有燒過玻璃,之前只不過是瞭解理論。

張大郎幾人看到玻璃出爐激動的不行。

對蕭然更是佩服的不行。

在張大郎等人眼中,這是奇技淫巧,一般人肯定是不會的。

張錦禾和張二丫也帶著三娘過來。

看到玻璃的時候同樣很激動。

其他人不知道,張錦禾對琉璃是瞭解一些的。

“錦娘,覺得如何?”蕭然問張錦禾,其他人沒見過,自然是不知道的。

“除了小郎君家裡,我沒有見過這樣的,這個比長安城琉璃鋪子裡面的好看...”

張錦禾家裡也沒有用過,也沒有去過用琉璃的人家。

只是在長安城鋪子裡面見過。

張二丫不知道怎麼去評價,這個不如家裡的好看。

到現在張錦禾張二丫也不知道蕭然的玻璃杯是哪裡來的。

“還能改進一下...”蕭然的目標可不是做容器裝飾品這些。

蕭然要做窗戶,鏡片,鏡子,望遠鏡這些東西。

這種質量的玻璃肯定是不行的。

改進方向:從“能用”到“好用”

首先就是除雜去色。

發現淺綠來自石英砂中的鐵屑後,蕭然讓人用磁鐵反覆吸附砂粒,再用河水淘洗三遍。

二次燒製時,玻璃綠調淡了大半,接近無色,透光率提升至80%。

最初窯溫忽高忽低,煤炭燃燒不均勻,導致玻璃液有氣泡。

蕭然在窯爐加了個“觀火孔”,用耐火泥做的小視窗,透過火焰顏色判斷溫度。

橙黃為1200℃,亮白為1500℃,並在原料中多加了半成芒硝。

改進後,氣泡減少七成,玻璃表面光滑如鏡。

第一次因直接露天冷卻導致碎裂,後來蕭然建了個“慢冷窯”:將成型玻璃放入後,用炭火維持300℃恆溫兩天,再每天降50℃,七天後取出。

如此處理的玻璃,從炕上掉到地上竟沒裂,韌性顯著提升。

用竹管蘸取玻璃液時,最初總粘管。

蕭然在竹管前端塗了層草木灰,這樣耐高溫,再練了十幾次“旋轉吹氣”,終於吹出壁厚不足3毫米的小碗——對著光看,能清晰看到碗沿的紋路。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