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過所制度雖嚴格,但貞觀初年戰亂剛息,基層行政能力有限。《唐律疏議衛禁律》規定‘無過所私度關者徒一年’,但實際操作中,地方官對流民常採取‘先收容後核查’的務實態度。
尤其在貞觀四年滅東突厥後,朝廷鼓勵“招撫四夷”,地方官更傾向於將歸民視為“政績增長點”而非“罪犯”。
畢竟現在大唐人口稀少,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對於一般的流氓來說,其實還好,能說出個理由來,一般都不會為難的。
一般是不為難,但是人家想為難你,也是合理合法的,所以蕭然著急要搞戶籍。
“附籍事關重大,我不能做主,這件事只能等阿翁起來,可能有點麻煩.”張錦禾看了看張二丫。
張二丫不明所以。
蕭然拿起一塊粟米糕給三娘,“我沒有其他地方可以去,得麻煩村正阿翁和娘子了。”
“戶籍這些事情本來就是阿翁做的,分內之事,不麻煩的,小郎君二孃你們先坐,我去看看阿翁醒了沒有。”
“嗯,好!”
張錦禾出了堂屋,去東側的睡房。
這是村正張明德休息的房間。
張錦禾進入房間,看到自己阿翁起來了,家裡的長工在伺候更衣梳洗。
年紀大了需要人伺候。
“阿翁!”張錦禾喊了一聲。
“錦娘來了!”
“嗯。”張錦禾接過梳子,親自給張明德梳頭,正衣冠、尊儀容,雖然老人年紀大了,很在乎這些。
讀過書,那就更講究了。
“阿翁,村東的二孃三娘來了。”
“她們來作甚?”張明德聲音很複雜,心裡是不願意接觸這姐妹的。
但是作為村正,又避不開。
“說是有個表哥從西域歸來,沒有戶籍想投靠二孃家.”張錦禾簡單說了一下。
“可有過所?”
聽到是從很遠的地方來,第一反應就是問過所。
有過所的就是合理合法的,沒有的那就另算了。
“阿翁,沒有戶籍哪來過所?”張錦禾繼續說道:“蕭然小郎君很不一般.”
張錦禾把蕭然外貌描述了一下。
張明德略微沉吟,“聽起來很可疑,怕不是善類,恐以後為村子招來災禍,讓他走就是了。”
張明德不想留下蕭然,從張錦禾描述裡蕭然雖然不是金髮碧眼的胡人,但是和大唐的人區別也很大。
主要是蕭然說的長途跋涉,完全沒有說服力。
一個顛沛流離,長途跋涉回來的人身上的衣服乾乾淨淨,精神抖擻的,說不過去。
“阿翁,其實可以留下的,蕭然小郎君身強體壯,幹活應該不錯。”張錦禾繼續說道:“張大郎來年就得回牢獄被斬首,二孃三娘自己怎麼活?”
“她們姐妹過不下去,阿翁也不可能不管不顧是不是?”
“你是村正,也是長輩,於情於理都躲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