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爍的話,讓于謙其實也陷入了沉思。
雖然沒有明說,但于謙也能察覺到朱高爍似乎也並不認同,他要皇帝收斂好戰之心。
北邊他確實沒去過,不知道那邊的苦難,但他確實親眼看到了,南邊百姓遭受的罪。
仁愛,仁政為天下儒生的共識,于謙並不覺得自己錯了。
如今天下依舊是以儒學為主。
既然戰或不戰都會傷害百姓。
那自然就有更好的路可走。
因此于謙才很好奇,朱高爍是怎麼想的,這位後世的千古明君,會有什麼辦法解決當下北境之亂的困境。
“我也覺得皇帝沒錯,仗是一定要打的!”
“此話怎講?”
即便朱高爍反駁了于謙的觀點,但這位鍾愛懟人的於少保,現在卻依舊耐心的向朱高爍賜教。
就好像學生在求老師賜教。
“金陵城繁榮無比,可沒出城多久就已經破敗不堪,本來老百姓的收成就是全靠天意,如今豐收一副還要繳納各種賦稅,稼穡之難,民間疾苦!”
聽到朱高爍的話,于謙看向他的眼眸之中滿是自豪。
就好像在說,無愧於他冒死向皇帝諫言立祁王為太子。
“好好好!”
“殿下如此年輕就有此感悟,當真是千古一帝!”
于謙並不知道,朱高爍甚至沒有離開過金陵城,又如何得知這民間疾苦。
所以有些話,朱高爍也只敢現在說。
“對蒙古的仗,是一定要打的,打得他們害怕,他們才會稱臣!”
“昔日的漢武帝難道沒有將草原人打怕嗎?”
于謙質疑道:“這些都是表象,我們大明軍隊雖然能在草原打勝,能將遊牧民族趕走,可草原實在太大了,根本就無法治理,哪怕現在敗了,他們追究還是會回來。”
“這是千古難題,根本就無法避免,強如盛唐的太宗皇帝都無法解決,大唐衰敗以後,更是被北方各部長達百年瘋狂的侵擾。”
“如天幕所言,我大明後世依舊以朝貢貿易來統治周邊國家,可也不過是暫時的,遊牧民族缺少資源,他們的野心可是無窮無盡的。”
朱高爍大驚,于謙這個年紀就已經想到了平戎策了?
還真是大才!
朝貢貿易是一種特殊貿易形式,以政治臣服為前提,以經濟交換為實質,其實就是要在邊疆開啟互市制度。
大明透過接受朝貢,彰顯天朝上國地位,確立華夷秩序。
讓草原的各部不再動亂!
這是唐朝就有雛形期的制度。
透過朝貢貿易確實可以暫時穩定局面。
但治標不治本。
甚至會迎來更大的反撲。
朝貢國的貢品基本上都是明朝並不缺少的,就如同草原各部的馬匹,大明完全不需要。
而回賜商品卻是這些國家跟部落最需要的,只會養虎為患。
更重要的是會讓大明最核心的鐵器、火藥技術透過朝貢洩露出去。
朝貢貿易利益很大,沒有任何官員能抵擋住這樣的誘惑。
會從中謀取利益。
人的慾望就如同高山滾石,一旦開始就停不下來了。
于謙無奈的嘆息道:“但朝貢貿易確實也是我現在唯一能想到的辦法,要不然再這樣打下去,百姓必將苦不堪言!”
朱高爍點點頭。
其實該如何解決威脅中原千年的遊牧民族,他早就有了對策。
要不說還是遊牧民族瞭解遊牧民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