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爍那“敗家子”般的“衛民強體方略”,頂著張輔的憂心忡忡和王翱的愁眉苦臉,更頂著京師龍椅上那位“敗家子”的咆哮,在潯洲這片貧瘠而堅韌的土地上,轟轟烈烈地鋪開了。
祁王府的命令就是鐵律,王翱以近乎透支王府財力的方式,迅速建立起龐大的禽蛋供應鏈。
各鄉羊群引入、牧養、奶站設立也在張輔親自監督下快速成型,每日清晨,潯洲治下各鄉各村,都能看到王府差役或鄉老組織分發雞蛋和煮沸消毒後的羊奶,起初百姓們還帶著惶恐和難以置信的狂喜,漸漸地,這成了潯洲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但朱高爍的目標遠不止於此,免費的雞蛋羊奶只是基石,他要的是“全民皆兵”的筋骨與魂魄,張輔這位六邊形武將,被朱高爍徹底啟用了,他不再糾結於耗費,而是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民兵的組織和訓練上。
結合朱高爍提供的那些聞所未聞的“現代管理模式”,一套前所未有的全民軍事化體系在潯洲建立起來:首先就是建立層級,確保能夠追責,以村、鄉、縣為單位,建立民兵組織架構。
設隊長、伍長,明確職責,王府派官吏作為監督,多由傷殘退伍老兵或張輔親兵擔任,分時輪訓,科學施訓,根據農時、漁汛,制定靈活的輪訓時間表。
青壯年男子是主力,訓練強度最大,包括佇列、體能、簡易武器、陣型配合、旗語哨令,婦女則側重於夜間巡邏、傳遞訊息、戰場救護、後勤保障,除非是格外突出的女子,否則不會以一線戰士的標準進行訓練。
連老人和半大孩子,也組織起來進行力所能及的警戒、放哨、搬運,同時給予積分獎懲,激勵士氣。
朱高爍設計了一套“軍功積分”制度。
訓練刻苦、表現優異、發現敵情、協助治安、見義勇為者,均可獲得積分,積分可兌換額外食物配額,如肉、油、工具、布匹,甚至優先獲得王府工坊的工作機會。
反之,懈怠、逃避、破壞規矩者,則扣減積分,甚至影響其家庭的基本配給,這套制度將個人榮辱、家庭利益與集體安全緊密捆綁。
張輔也因為朱高爍開發建立了嚴密的鄰里守望制度。
每十戶為一“甲”,互相監督,一有異動,迅速透過約定的哨音、火光傳遞,各村之間也建立了快速聯絡通道,整個潯洲沿海,形成了一張無形卻堅韌的防禦網。
張輔深知士氣的重要性,他結合天幕中漁民血戰的悲壯故事,親自編寫了簡單易懂的“保家歌”、“衛海謠”,在訓練間隙、集會時傳唱。將“為天子守海上國門!雖死必誅!”的精神,深深烙印在每個潯洲人的心中。
訓練是艱苦的,最初幾個月,百姓們叫苦不迭,肌肉痠痛、手腳磨破是家常便飯,但在雞蛋羊奶的滋養下,在積分獎勵的刺激下,在“保家衛國”精神的感召下,潯洲人展現出驚人的韌性和適應力。
一年時間,潯洲已然改頭換面!
走在潯洲的城鎮鄉村,最直觀的感受便是精氣神的不同,無論是田間勞作的農夫,碼頭卸貨的力工,還是街市叫賣的商販,個個腰桿挺直,眼神銳利,步履沉穩有力。
孩童嬉戲追逐間,也隱隱帶著佇列的影子,模仿著大人的投擲動作,婦女們聚在一起,談論的不再只是家長裡短,還有如何包紮傷口更快,如何傳遞暗號更隱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