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軍內部,“必將擊潰敵人”的口號深入人心。
這支還沒有被重創教訓過的部隊,一直有著強烈的勝利信念,也因此多少有些驕傲自大。
太陽快落下前,陳川召集陣地上所有剩下的軍官開會。
第三團已經苦撐整整一天一夜,犧牲非常大。
現在連三個營長都湊不齊,剩下的軍官裡一個少校以上的都沒有,最高只是兩個上尉。
連貼身警衛排都已經快打光了。
團裡原本負責文書和策劃的人,也都拿起了槍上前線。
“日本人很快會發動最後進攻。他們的大炮也會一起加入打擊,我們的防炮洞擋不住。”
“我們要想新辦法,讓前線戰士能在火力轟炸下活下來。我的提議,是在戰壕底下、靠近敵軍火力的一面建一種單兵掩體。”
陳川把陣地上所有的班幹部和軍官都召到陣地一線,講解他的計劃。
首先想到的就是貓耳洞式掩體。
當前部隊挖工事的方式,就是傳統模式——戰壕、防禦圈、機槍據點等這些常規結構,但缺少高效防炮設施。
目前使用的防爆掩體只能對付迫擊炮或者山炮這類輕型火器,一旦遭遇百毫米口徑以上的大炮,尤其是戰艦火炮的覆蓋射擊,幾乎等於無效。
一顆炮彈落地,掩體瞬間塌方,裡面的人全都無法生還。
戰爭年代還沒有出現這種防禦設計。
然而,當陳川講清楚貓耳洞的設計構造後,現場眾人頓時眼前一亮。
他們親眼看著陳川在戰壕邊,用手裡的工兵鏟飛快地挖出了一個貓耳洞。
這洞不大,剛好能讓一個成年人蜷縮在裡面躲避炮火。
他還跟大夥兒解釋了貓耳洞的用途和優點,大家一聽就明白了。
等大家都搞清楚之後,陳川就安排人回到各自的防線上,開始組織手下士兵,立即動手修築貓耳洞。
趁著小鬼子還沒來進攻,陣地上的官兵也陸陸續續開始了修復防禦工事的工作。
回到了防線上的連排幹部和班長老兵們,也開始手把手教戰士怎麼搭建貓耳洞。
其實這種貓耳洞修建起來並不複雜,沒有太高的技術要求,就是點透一層紙那麼簡單。
這個小小的掩體,是專門為應對敵方猛烈火力準備的,它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能避免人員過度集中,從而減少被轟炸時的大規模傷亡。
最關鍵的一點,這樣的貓耳洞能夠有效抵禦重型炮彈爆炸時帶來的震動和衝擊力,比普通防炮洞更靠譜一些。
在這之前第三團與小鬼子交戰的過程中,有不少官兵就是因為敵人的炮火轟炸而犧牲,還有好幾次都是整座防炮洞被炸塌,造成了重大損失。
所以這次陳川第一反應就是推廣使用簡單又有效的貓耳洞。
不過只靠貓耳洞還是不夠。
隨後,他又巡視了整個防線,在找到合適的空檔後,把打倒小鬼子後掉落的大肉包和燒雞全都收了起來。
這些美食拿出來的時候還熱氣騰騰、香氣撲鼻。
不管是大肉包還是燒雞,個頭都非常可觀。
每個包子足足有一斤重,燒雞也不是那種剛出殼的小嫩雞,每隻都三四斤起步,分量十足,夠勁道。
正好團裡炊事班的人還在為晚上做什麼飯發愁,看到這些東西,立馬輕鬆了不少。
沒人去問團長,這是誰送來的吃的,大家第一時間就分配任務,把這些熱乎的包子和燒雞送到前線各個地方。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