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從破產川菜館開始

第170章 你不懂,雪兒她不一樣(6.3k二合一)

小李的筆尖在紙上游走的沙沙聲格外清脆。

黃琛和隔壁桌客人的臉上,多少帶著幾分古怪。

這小小一塊豆乾和腐竹,竟被何志遠上升到了這般高度。

不愧是雜誌社的副主編!

何志遠又嚐了一塊海帶結,嚥下後道:“相比之下,這海帶結就顯得平平無奇了。”

他接著嚐了麻辣口味的鹵素菜,微微點頭道:“這麻辣紅油倒是調的相當不錯,但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五香原味,能品味出老滷水的香味,還有食材的本味,別有滋味。”

黃琛笑著道:“我倒是覺得麻辣的滋味更爽利,他這辣味突出的還是香辣,微麻,芝麻特別香,特別是藕和土豆,裹上紅油,下酒都是極好的。”

“瞧瞧,這就是個人口味不同,喜好自然不同。”何志遠也笑了:“瞧那盆裡的兩種滷味的剩餘量,麻辣口味應該還要更受歡迎一些。”

“你倒是一點不爭論。”黃琛看著他,“讀書那會,為了跟小胖爭辯一道菜該不該放辣椒,你可是差點和他打起來。”

“那會年紀小,太狹隘了,認定了就覺得是對的,必須和人爭個高下對錯。”何志遠笑著搖了搖頭,“這些年去的地方多了,吃過不同口味的食物,見過不同的民俗和風土人情,自然有了敬畏和同理心。”

“你若知道閩、粵之地,他們把海鮮清蒸、水煮食用,你光想就覺得覺得腥味難除,食之無味。可他們知道我們把海鮮拿來紅燒、爆炒,又是拍著大腿罵我們暴殄天物。”

“有道理。”黃琛點頭,好奇道:“那海鮮水煮就啥也不放?那能吃嗎?”

何志遠笑道:“倒也不是啥也不放,蔥姜料酒還是會放的,用他們的話來說,吃的就是一個鮮味。但我吃不太慣,實在是有些過於寡淡,至少要配個好吃點的蘸碟嘛。”

說著,他的筷子已經夾起一片滷牛肉,好生端詳著,不禁讚歎道:“這牛腱子滷的好漂亮,色澤紅亮,切開後筋膜如琥珀般點綴其上,肉感看著就頗為緊實,牛肉品質好,火候把控的也很到位,不像有些滷牛肉一切開,看著就十分鬆散,吃起來發幹發柴。”

“張老太的滷牛肉,當年可是嘉州一絕。”黃琛道。

何志遠把牛肉喂到嘴裡,細細咀嚼著,眼睛漸漸明亮起來,嚥下後道:“牛肉的口感緊實,嚼起來滷香濃郁,筋膜略微彈牙,吃起來不幹不柴,越嚼越香!牛肉選用的應該是黃牛肉,牛肉的味道比較突出,沒有讓其他香味喧賓奪主。”

“說句實在話,這樣一份滷牛肉,在蓉城那也是最頂尖的存在。”

“這鍋老滷水太能打了,不管是滷豬頭肉還是滷牛肉,味道都是如此的醇厚,有種穿透靈魂的力量!”

放下筷子,何志遠的神情帶著幾分感慨,“老輩子水平果然高,這一鍋老滷水和滷肉的技藝能夠傳承下來,我們能夠坐在這裡品嚐到這樣的美食,何其有幸。”

黃琛和小李都跟著點了點頭。

“好了,小李,不寫了,動筷子吃飯。”何志遠和小李說道,從筷筒裡抽了一雙筷子遞給小李,自己也是拿起筷子扒拉了一口米飯。

小李受寵若驚地接過筷子,把筆記本塞回包裡,鋼筆別在胸口口袋上,先夾了一塊牛肉喂到嘴裡。

嗯,好吃!

滷香濃郁,肉感十足,越嚼越香。

再吃鹵素菜,各具風味,特別是滷腐竹,吃起來簡直比肉都香。

周硯的水平確實高啊!

這滷味就算在蓉城,那也絕對是頭一檔的存在,只要能把名聲做起來,生意肯定不會差。

吃過午飯,黃琛回去上班,何志遠和小李就在門外的長椅上坐著。

何志遠拿著相機,給周沫沫單獨拍了照片。

“茄子!”周沫沫坐在小板凳上,笑眯眯地對著鏡頭比了個耶。

“好,咱們站著再拍一張。”何志遠笑著指揮道,為了保險起見,這次他拍兩張,避免再出現模糊洗不出來的情況。

臨近一點鐘,工人們吃完回去午休,準備上班,後廚也是停歇了下來。

周硯解了圍裙從廚房出來,手裡提著一隻打包好的豬蹄放在二八大槓的車籃裡,推上車出門,看著坐在樹下的何志遠和小李道:“何主編,讓你們久等了,咱們出發去周村吧。”

“剛好坐著消消食,走嘛。”何志遠笑著說道,把相機交給小李,挎上腳踏車。

“伯伯,鍋鍋,再見!”周沫沫站在門口,衝著他們揮了揮小手。

“沫沫小朋友,再見。”何志遠笑著揮手道。

去周村的路上,何志遠與周硯並排騎行,誇讚道:“你這鹵素菜和滷牛肉味道太巴適了,特別是滷豆乾和滷腐竹,用的是西壩豆腐吧?”

“何主編的嘴巴確實靈啊,這都能吃出來?”周硯一臉詫異地側頭看著他,他可從沒跟客人說過豆腐乾和腐竹的來歷,何志遠竟然吃出來了。

“我做過一期西壩豆腐宴,吃過那的豆腐乾和腐竹,印象深刻。”何志遠解釋道,“不過那會我們找的是當地公認的豆腐大師,可今天我嘗著你這豆腐乾和腐竹,竟是絲毫不遜於那位大師,莫非你是去西壩拿的貨?”

西壩鎮也是嘉州下轄鄉鎮,距離蘇稽有數十公里。

談不上遙遠,但也不算近。

周硯這豆腐乾才賣六毛錢一斤,用得著大老遠跑西壩去進貨?

豆腐乾雖比豆腐更容易運輸,但依舊難以長時間儲存。

西壩豆腐的特殊性,除了用的當地小粒黃豆,工藝有些不同之外,還和當地的涼水井息息相關。

有一種說法,西壩的豆腐大師離開了西壩就做不出好的西壩豆腐了。

“我姨婆是從西壩嫁到蘇稽的,祖傳的做豆腐手藝,從我奶奶那一輩開始,就是用的她做的豆腐乾和腐竹。”周硯笑著說道:“她的手藝,就算在西壩,也當得起豆腐大師四個字吧。”

“在蘇稽能做出這等品質的豆腐,大師二字,實至名歸啊!”何志遠點頭,帶著幾分感慨道:“這麼看來,你們這一家,也算是美食世家了。”

周硯聞言笑了笑,準確的說,他們應該算宰牛世家。

周村世代殺牛,到他這裡把路子岔開了。

老太太的滷味確實做得好,但要不是他展露天賦,多半也是後繼無人。

曾經被老太太寄予厚望的趙鐵英同志,是被老太太拿著竹條打出廚房的。

路上,周硯把老太太的一些基本情況跟何志遠說了,包括她從哪一年開始在蘇稽橋頭擺攤賣滷肉,後來是怎麼靠著一鍋滷肉把五個孩子拉扯長大。

他說的比較簡略,主要是提了幾個時間點,好讓何志遠提問的時候有的放矢。

以周硯對老太太的觀察,很多事情她的記憶可能已經模糊,提起時間節點她或許能記得一些事情。

何志遠不時點頭,坐在後座的小李伸長了脖子認真聽著,生怕錯漏一個字。

回頭到地方主編問起他答不上來,可就丸辣!

“慢點,這村道有點顛簸。”周硯提醒道。

“這算好的了,你是沒見過真正顛簸的路,騎完勾子都不想要了。”何志遠笑道,“聽說你們村有個‘殺牛周村’的雅號,家家戶戶都殺牛嗎?”

這不是赫赫兇名嗎?文化人還是會說話。周硯笑著應道:“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殺,但論殺牛規模,目前確實是嘉州前列的。”

這個點村裡沒什麼人在路上,周硯打了幾聲招呼,便帶著何志遠在老宅門前停下,“就這了。”

何志遠把車停好,周硯當先往虛掩著門的院子裡走去,一邊喊道:“奶奶!”

“進來嘛。”堂屋裡傳來了老太太的聲音。

何志遠和小李跟著進門,院子收拾的很乾淨,角落裡搭了個雞棚,聽動靜應該養了不少雞、鴨、鵝。

一進堂屋,抬頭便瞧見牆上掛著兩塊“一等功臣之家”的紅底金字牌匾。

兩人的神情頓時肅穆了幾分。

黃琛跟他說了老周家一門雙一等功臣的事蹟,當時只覺得家風忠烈,看到這兩塊牌匾的時候,撲面而來的壓迫感,頓時感覺不太一樣。

丈夫犧牲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小兒子在對越反擊戰中重傷歸來,功勳卓著,令人欽佩。

作為妻子和母親,這兩塊牌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一個身材瘦削,但腰背筆直的老太太提著暖壺從廚房出來,看著三人笑著說道:“來了啊,都坐嘛,不用客氣,我給你們泡杯茶。”

“您客氣了。”何志遠看著老太太說道,臉上多了幾分欽佩之色。

“一塊是我爺爺的,一塊是我小叔的。”周硯給二人介紹道。

“功臣之家,實至名歸。”何志遠由衷感慨道。

“保家衛國,他們都說是應該的。”老太太抬頭看著兩塊牌匾笑了笑,“也確實是應該的,不然哪有我們現在的好日子過。”

何志遠和小李坐下,周硯把豬蹄放在桌上,過來幫著端茶道:“奶奶,給你帶了個滷豬蹄。”

“要得,那我晚上又不用做飯了。”老太太笑著點頭,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著何志遠和小李道:“你們是記者?”

“張老太太您好,我們不是記者,我是《四川烹飪》雜誌社的副主編何志遠,這位是助理小李。”何志遠面帶微笑的自我介紹道,“今天登門造訪,是想要採訪您經營張記滷味的經歷和傳承,做一期關於滷味傳承背後的故事專訪。”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