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的資本運作是可以公開查詢到的…
前天, 21控股發宣告:以1.5億元的價格向bj真樂道購買即將上映的《港囧》47.5%的票房淨收入…
以《港囧》估值來作為未來票房淨收入作金融槓桿,在《港囧》上映前,把自己的票房佔比賣給了香港上市公司21%控股,不僅現金獲利1.5億元,更成為這家公司第二大股東,徐爭持股19%。
也就是徐爭在《港囧》上映前就獲得了1.5億,同時還因為成為上市公司股東繼續享有票房的分紅!
為什麼這麼幹?
萬一《港囧》47.5%的票房淨收入大宇1.5億,真樂道豈不是虧了?
其實就是其實就是憑藉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增加個人的賬面財富。
簡單地講,就是真樂道損失的部分票房收入透過其持有股權的上市公司市值的增長得到補償。
真樂道也是徐爭的公司!
這麼幹,三個好處。
一是真樂道公司短期內獲得較多現金流;
二是《港囧》大賣,推動21控股股價上升,進而得到部分股票的隱形增值;三嘛,21控股主業將轉向娛樂及媒體相關領域,並更名為歡喜傳媒,《港囧》作為第一炮再好不過。
原時空,他也實現了這個操作——《港囧》上映後,歡喜傳媒市值漲幅一度超過925%,報收3.7港元,而徐爭買入的時候只有0.4港元,這麼一算,徐爭靠歡喜傳媒的股權收益就有18多億港元!
人家早就晉升資本行列了!沈言接著直播:“我跟徐爭不太熟…沒什麼交集…”
“平時沒事,我喜歡出去旅遊或者看看電影…我不太喜歡搞什麼社交,酒局、飯局之類的,基本上能推就推…”
“肯定也有私底下的聚餐,不過聚餐時候,我很少說話…”
“你們千萬不要買什麼電影投資份額…我參與的電影,不可能有投資份額流出去!”
“前天看了個自媒體寫什麼‘一男子投資70萬《大聖歸來》,淨賺300萬…’那都扯淡,《大聖歸來》製作成本8600萬,我們公司掏了6000萬…沒有一點投資份額流出…如果有這樣的文章,立刻舉報!”
“個人可以投資電影,但電影投資是高風險型別,你要是有個幾個億,不介意扔錢玩,可以投資個幾百萬試一下…”
“首先承諾收益、承諾保本的直接不用看,中國80%的電影都是虧錢的,就算是一線導演一線明星的大製作電影,都常常有撲街的時候,有誰跟你承諾收益,那直接拉黑他吧。”
“我有個朋友,發我一條訊息…”
沈言攤開手機,是一條關於吳語森新作《追捕》的投資資訊。
寫說‘預測票房拿給20億!’
還有沈言的回覆‘如果真要學習投電影,你手裡的錢最好拆成好幾份,每個都少投一點點,深度參與一下,找找感覺。不要盲目投大導演,大製作,因為你拿到的股份不知道倒騰了幾手了,溢價會很高。當然了,這個領域水那麼深,能不投就別投了。’
然後沈言的朋友回覆‘ok!我懂了!’
沈言收回手機:“你們覺得可能嘛?20億票房?”“現在的電影跟資本融資似的,首批投資,種子輪、天使輪,這部分資金一般由製片方自己掏腰包,畢竟連製片方都不看好自己電影,那別人也不用跟他玩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