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鐵生說出了在場大多數人的看法。“而這恰恰就是我們作家的責任和使命。”
鐵寧道:“在坐的也不少和我是第一屆文學講習所的同學,想必大家都應該記得當初在開學時,巖子帶著大家制作的那些橫幅吧?”然後環顧四周,“重振華夏文學榮光,我輩義不容辭!”
“沒錯!”
“只要堅守華夏文學的作家在,只要堅持文學創作,文學就不可能亡了!”
方言的這番話,連同鐵寧、石鐵生、蔣紫龍等人的發言,統統被納入到“什麼是詩意”、“文學不死”的專題中,和《明朝那些事》一起出現在四月份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學》上。
一時之間,一股“明朝熱”漸漸地興起,甚至本就處於低谷的華夏文學也開始逆勢反彈。
往後的幾年裡,在方言擔任《人民文學》主編期間,《人民文學》相繼發表了《大明王朝》、《大秦之縱橫》、《大秦之崛起》、《玫瑰門》、《活著》、《白鹿原》等一系列長篇鉅製,讓沉寂許久的嚴肅文學再次爆發出新的熱潮,也讓整個文學界有了振興的兆頭,大有80年代初的盛況景象。
而如此為華夏文學復興費盡心血的方言,終於在次貸危機爆發的2008年,以華夏作協兼文聯的扛把子,以人文社總編輯的身份,“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來自瑞典文學院的邀請函和祝賀信。
恭喜方言被評選為本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也就在當年的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準時地在瑞典舉辦。
諾貝爾基金會董事會主席馬庫斯·斯托屈發表講話,講臺上鋪著深藍色地毯,背後是諾貝爾的銅像,牆上裝飾著很多鮮花,現場氣氛莊嚴肅穆,所有來賓全都身著盛典西式或者民族禮服出席。
龔樰身穿一襲月白色的旗袍,坐在前排,一手牽著有方言六七分相像的兒子,方斌。
在她的另一側,還坐著楊霞、方紅、韓躍民、方燕等一家人,各個滿臉笑容,春風得意。
而相隔大洋的林清霞、王祖嫻、松坂慶子、慄原小卷、朱菻、利芷等人,也不約而同地守在電視機前,不想錯過這一高光的時刻,因為這不單單代表著方言個人的榮耀時刻!
是整個亞洲文學,特別是整個華夏文學的高光時刻!
這是華夏文學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也是華夏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在萬眾矚目下,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愛樂樂團奏起了瑞典皇家國歌《國王之歌》。
隨後在莫扎特d大調的音樂中,方言和其他諾貝爾獲獎者一起,步入會場,但與其他人身著黑色燕尾服不同的是,他一身黑色中山裝,戴著一副無框眼鏡,臉上多了幾分歲月和權位滋養的威儀。
輪到自己獲獎時,瑞典文學院成員作家、瓦斯特伯格站出來致辭:“方言的創作力和想象力超越了人類存在本身,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雕刻者……瑞典學院祝賀你,現在,我請你從尊敬的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方言上前一步領獎,加油!”
“謝謝。”
方言笑著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的手裡接過了諾貝爾獎證書、獎章和獎金支票。
位於二樓的樂隊恰到好處地演奏卡爾·尼爾森的阿拉丁組曲第四曲《華夏舞曲》。
接著和國王握手後微笑表示感謝,並向各個方向鞠躬致意,觀眾席上立刻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嘩嘩譁。”
在掌聲、喝彩和燈光中,方言就算再怎麼處世不驚,也難免有些動容,腦袋中不斷地浮現出當年在病榻前握著奄奄一息的沈雁氷的手,聽他最後遺言中高喊著:重鑄文學榮光,我輩義不容辭!
但這不是華夏文學振興的終點,而是華夏文學復興的開始!【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