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9開始的文藝時代

第785章 詩意的遠去

“是有點像,但並不完全像,《花樣年華》是沒有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方言道:“而這個故事是大膽地邁出了第一步,卻很有責任很理智地收回邁向深淵的腳。”

朱菻總覺得意有所指,緊緊凝視著他的側臉,耳畔邊卻聽到呂樂拍手叫好。

“方老師您這想出來的結局真的是太妙了!”

“是啊是啊。”

劉儀偉目光熾熱,迫不及待地想要他點評下自己構思創作的劇本。

“拍一部完全由作家來主導的電影,這個舉動不管在當時還是現在,都可以算是電影史上的一個創舉。”方言想了半天,除了這個優點以外,整部電影乏善可陳,甚至沒有什麼值得誇獎的地方。

呂樂和劉儀偉互看一眼,倍受鼓舞。

於是又閒聊了一會兒後,電影正式開拍,四臺攝影機架在東南西北方位,把方言、王碩、鐵寧、石鐵生等在場所有作家都囊括進鏡頭中,活脫脫就是紀錄片的拍法。

“那我們現在就開始開聊吧?”

鍾阿城作為電影的編劇之一,又作為這回筆會的主持人,掃視了一圈。

只聽“啪嗒”一聲,場記板這麼一打,呂樂等劇組人員就直勾勾地看著餘樺、鐵寧他們交談。

因為先前爬香山的時候,不少人在溢芳軒就聊過“什麼是詩意”的話題,所以心裡早有準備和思路,就比如鍾阿城拋磚引玉,從華夏怎麼打孔子的時候有了詩聊起,聊到基督教文明進入華夏,到詩怎麼就在現代沒落了,餘樺依舊是堅持之前的看法,討論這個問題,就是“文人一種酸性的表現”。

當然,也有沒參加爬香山的人第一次提出自己的觀點。

石鐵生就針對剛才王碩說“這個時代沒有詩意”,堅決反對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詩意。只要你認為你的生活是詩意的,你就是詩意的。詩意哪裡都有,詩意是可以創造的。詩意很乾淨、很純潔,每個時代的詩意都是一樣的。最關鍵的是,你對詩意還有所期待。”

“我同意王碩的一半看法,我也覺得詩意在這個年代漸漸遠去。”

蔣紫龍直截了當地說,這完全是大勢所迫,是文學式微和市場化的時代形勢所迫。

“是啊,現在的文學環境完全跟以前沒法比。”

“文學尚且如此,更何況賴文學而生存的詩意呢?”

“那種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境界只怕是一去不復返了,詩意在遠去,文學也在衰落。”

“………”

《詩意的年代》的整整前半段,都是作家們信馬由韁大談特談什麼是詩意,但聊著聊著,話題就歪樓了,開始追憶80年代黃金期的文學,對那個“浪漫主義詩意”充滿一種既充滿無奈又不無理想的緬懷,話裡話外都無不透著一股傷感,那就是華夏文學興盛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就在眾人傷春悲秋時,會場不時有個漂亮姑娘入畫出畫,或拎暖壺續水,或換走桌上菸缸。

若非不是事先知道“朱菻”是電影的女主角,還以為就是當地文聯的工作人員。

此時的她凝望著低頭喝茶的方言,從開機到現在始終一言不發,彷彿是電影裡的龍套演員。

反倒是說個不停的王碩、餘樺、鐵寧等人,成了電影中佔重頭戲的主角!

一直到人群中突然冒出一個悲觀消極到極致的言論,“文學說不定已經死了”,方言才開口:“文學怎麼會死!”

一下子,一雙雙眼睛齊刷刷地看向方言,之前還是主角的他們頃刻間都成了peichen方言的配角!。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