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61章 遊記

臺長問道:“薛荔你手裡的是什麼啊?”池薛荔說道:“昨天本來是帶肘子出去玩,結果成了他帶我,導著我遊了一回望叢祠。臺長那地方真是不錯,下次臺裡團建活動,我建議就在那裡進行。”

“先說你手上的東西,是篇文章?”

“嗯,回來的路上,我就建議肘子將我們遊覽時候他講的那些內容,寫一篇文章出來,沒想到這孩子一晚上就完成了。”

“是嗎?給我看看。”

三千字的東西也不需要看多久,文章最後,以作者在回程路上,腦海中不由自主冒出的一首詩作結。

才看到首句,臺長就不禁拍案:“好大氣!”

岷山雪解亂雲馳,玉壘鵑聲立蜀時。

許尺荊叢青望墓,近分萍水綠靈池。

開江闢陸勞心死,導野催耕泣血知。

殘碣於今阡陌下,邊人猶省舊王祠。

看完之後,臺長笑道:“我同意薛荔的意見,別的典故引用都說了出處,這個結尾如此重要,怎麼能不標明詩人呢?”

“池姐姐,臺長伯伯,沒法標明,因為這首詩,本來就是我寫的啊。”

“……!”

“……!”

臺長真的驚呆了,這首詩完全是盛唐詩風,將之丟進《全唐詩》裡頭,那是一點都不突兀。

自己跟薛荔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古人的作品,而面前這位十六歲的少年,竟然說是他自創的!

如今最多的“古詩”是“革命體”,說白了,就是領導們“改革開放齊聲好,神州大地齊歡笑”那種,還在各種刊物上大模大樣地登載。

池薛荔覺得自己已經對面前這娃無限高看了,也完全沒有料到,周至還能做古詩,還能做到這樣的水平!“周至,你不騙姐,這詩真是你寫的?”

“姐,寫得不好,你多指教。”周至老謙虛。

“……”

經過昨天的導遊,池薛荔倒是開始相信周至的說法,畢竟詩本身就是這篇遊記的完美凝練。

不過臺長還是不相信:“來來來,肘子來給我解釋一下你的創作思路。”

接下來周至就給臺長講這首詩,“岷山雪解”,“玉壘鵑聲”,其實就是寫作的套路,標明二帝立蜀的時間,地點,還暗藏杜宇這個人物。

暗示了杜宇立國之後,即將到來的大洪水。

至於“望墓”,“靈池”,則是祠內的景物,望帝陵和叢帝的鱉靈池,不過描寫墓上有了荊棘,池水進水量太少,這是在委婉地批評當地沒有做好重要文物的保護工作。

下面一聯就是寫二帝開闢蜀川平原,推行農耕文明,生前死後的勞績,不過“杜鵑啼血”的典故,被周至與“布穀催耕”聯絡了起來,賦予了其另一層更積極的含義。

最終一聯就更好理解,如今雖然原來的碑碣已經殘斷再無蹤影,但二帝的功績,就在周圍漫延到天邊的稻田中間,再無需它物來裝點。

遺惠千年,哪怕他們的陵墓祀園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尊隆,但依舊還有記得他們功績的受益者,從遠方前來省望憑弔。

周至的家鄉夾川,是巴蜀的邊界,因此周至稱二帝“舊王”,而自稱“邊人”,倒是恰如其分。

一個“省”字,更是蜀人才用得,多了幾分晚輩對親長的孺慕之意。

解釋到這裡,臺長已經明白,這首詩,只可能是周至自己寫的。

不由得笑道:“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怎麼著,這文章又準備投哪兒?”

池薛荔將稿子接過,翻了周至一個白眼:“大作家傲氣得很,這篇文章還是我求著他才寫的,剩下的,都不敢勞煩他了。”

周至赧笑道:“昨天還給池姐姐拍了不少照片,選幾張出來和這文章一起登的話,我覺得效果會更好。”

池薛荔愣了:“什麼時候?”

“就在池姐姐聽講解,看文物的時候,不然相機怎麼跑到我脖子上來的?”

“你!”

“好了薛荔別鬧了。”臺長樂呵呵地說道:“趕緊送周至和楊和去坐車,這還老遠的路呢。”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