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脫你繼續率兵騷擾宣大,將明廷的注意力吸引在宣大一些。本汗要趁著這個時機將朵顏三衛拿下。”
脫脫聽到俺達要將朵顏三衛拿下之時,眼中的激動之情再也無法抑制。
朵顏三衛可是懸在明廷京師上方的一把利劍,只要拿下了朵顏三衛,土默特大軍就可以毫無後顧之憂的從古北口南下,直插明廷京師所在!脫脫激動道:“遵大汗令。”
就在俺達計劃以聲東擊西之策拿下朵顏三衛的時候,熱鬧的北京城也迎來了三年一度的春闈會試大比。
明朝時期的春闈會試比後來的滿清還要嚴格很多。
首先最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明朝會試極少有“恩科”出現,縱觀大明三百年曆史,恩科出現的次數也沒有超過六次。
而在明朝之後的清朝,恩科的次數就陡然增加,比如皇帝和太后的週年大壽等等,都可能會增加恩科,以彰顯朝廷的恩典。
而滿清這種增加恩科的舉動,說白了其實也是一種籠絡漢人士紳的一種陽謀。
而這個陽謀的誘惑又讓人無法拒絕,所以在清朝時期光是恩科就辦了一共開過26次,由此可見清朝統治者對恩科的利用已經到了家常便飯的地步。
以至於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也是恩科結束的。
經過了近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高拱的無私指導下,海瑞的八股文章也有了顯著了提高,其文風雖然還保留著的其獨特的“海式”風格,但在遣詞造句之上也已經了極大變化,也有了幾分翰林文章的真意。
可以說就憑如今海瑞現在的文風,只要不出現意外,一甲二甲不敢說,三甲還是有點可能的。
當然最後結果到底如何還是要看最終的考試結果。
畢竟科舉這玩意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不一定海瑞寫的文章就能入得了考官們的眼,所以他還是有極大機率被刷下去的。
一場科舉大約有五六千個舉人同時考試,最後能取之士也不過二三百人。
其錄取率大約也就在百分之五左右徘徊。
若是再算是之前的鄉試等考試的考試的錄取率,一個進士的誕生用萬中無一的來形容都不為過的。
這種萬中無一的榮耀對於讀書人而言可能是無比重要的,但是對於朝廷而言好像也並不是那麼回事。
畢竟朝廷每隔三年都會取二三百個進士,別的不說就翰林院裡面這種往屆的一甲二甲進士就有好幾百,而且還這不算都察院和六道給事中的進士,以及在六部觀政的進士們。
若是要是算上他們的話,可以說這兩千多的京官之中,光是七品左右的進士就有一千多號人。
因此朝廷在對待進士的看法上,可能就只當是後世的一次例行公事的人才招聘,而且招聘的還都是“管培生”和“儲備幹部”。
這些“管培生”和“儲備幹部”們想要出頭,不僅要熬自己的資歷,還要和同屆以及往屆,後來屆的進士的相互競爭。
否則就指望一個進士身份就想平步青雲,簡直就是痴人說夢!要知道在這麼屆的進士沉澱之中,有很多的倒黴進士最後可能混的還不如舉人,監生出身的“低一等”讀書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