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嘉靖

第101章 小黑子在哪?

殿試是整個科舉流程的最後一場考試,也是最為榮耀的一場。

又稱“御試”、“廷試”、“廷對”等,是唐、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

其源頭是由一代女皇武則天創制於神都(洛陽)紫微宮洛城殿,所以追根溯源,殿試的開端就是從武周時期開始的。

殿試偏重實際,只考策問,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制策題目,一般都很長,大約有三五百字左右。

以弘治九年癸巳科為例,這一年弘治皇帝所發出的策問題目就長達三百五十四個字,跟一篇閱讀理解的小作文一樣。

殿試當日,皇帝會駕御奉天殿,命大學士或禮部尚書等為殿試讀卷官。

然後再按照既定的禮儀進行殿試的策問考試。

殿試時間只一天,日暮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官收存。

至閱卷日,分交讀卷官八或十人,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各加“○”、“△”、“\”、“1”、“x”五種記號,得“○”最多者為佳卷,而後就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

皇帝根據個人喜好會在這十份殿試考卷上欽定御批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

此三位便就是所謂“一甲”,可稱“進士及第”,又稱“三鼎甲”。

二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一,稱“進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稱傳臚。三甲若干人,佔錄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三月十五日這一天,嘉靖皇帝應內閣,禮部所請,駕御奉天殿,親臨殿試考場,以天子身份監考這經過會試大比選拔之後的三百二十名“貢士”。

而這三百二十位貢士的成績無論到底如何,他們都會被稱為是“天子門生”,享受進士出身的待遇,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待到嘉靖皇帝到了奉天殿的龍椅御榻之前,坐定於龍椅之上後,百官及三百二十位考生一同在禮官的引導下跪拜山呼。

嘉靖皇帝面色淡然的不發一語,仿若神明。

站在龍椅之側的黃錦代天發聲。

黃錦張開聖旨念道:“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朕惟君人者,必有功德我太祖高皇帝、成祖文皇帝神功聖德,冠絕古今,列聖相承,繼志述事,各臻其盛,所以致此者,何由朕嗣承大統,圖底治平子諸生學道抱藝而來,皆志於世,用宜有以佐朕者,試悉陳之,朕將體而行焉。”

殿試策問題目由聖旨發出,三百二十位貢士考生,在聆聽完這道聖旨之後,皆都精心凝氣還是思索腹稿,想要將自己的錦繡才華和不世抱負皆付諸筆端,讓皇帝陛下看到自己的文采和非同一般的策問見底。

與此同時,禮部的官員也開始將早就準備好的密封試卷逐次的發放於考試的眾人。

考生們在得到考卷之後繼續研墨腹稿,在有了大概的腹稿之後,才開始動筆在草稿上將自己的腹稿寫出。

待到腹稿寫完之後,考生又開始逐字逐句的檢查文章之中是否有錯字或沒有及時注意到的避諱之字以及用錯的典故等等。

若是發現其中的錯漏,他們就會立刻標註或修改出來,待到檢查數遍之後,確保萬無一失。

這些考生們才會將草稿上的策問文章,一絲不苟的以臺閣體謄抄在正式的考卷之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