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大師閉目誦經,手中的念珠捻動得飛快,誦經聲也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符真、符彥兄弟帶著一身重傷和廢掉的武功,以及易華偉那句“取其首級,焚其王庭”的警告逃回塞外。訊息傳至突厥王庭,“武尊”畢玄首次勃然變色,召集心腹大將與狼騎首領密議。中原突現如此恐怖人物,打亂了突厥趁亂南下的所有計劃。
高句麗、吐谷渾等勢力也透過各自渠道得知襄陽劇變,無不心驚膽戰,紛紛加強對中原情報的收集,並暫時收斂了趁火打劫的念頭。
酒館茶肆,街頭巷尾,所有人都在談論著襄陽一夜易主的神蹟!以及天道盟如今那令人窒息的龐大版圖!
“聽說了嗎?天道盟主‘無名’親臨襄陽,一招就廢了李密和徐世績!襄陽城頭瞬間就換了旗幟!”
“何止襄陽!你們想想,從巴陵到嶺南,從江陵到竟陵,現在又拿下襄陽!整個長江中游和漢水流域,全成了天道盟的地盤!這勢力,比當年的隋朝也不差了!”
“錢獨關?李密!哼,在無名面前,都是土雞瓦狗!聽說他一聲斷喝,整個襄陽城都在抖!”
“血蓮三朵開,襄陽換新天!新月連珠鎖大江,天道大勢不可擋!這天下,怕是真的要姓‘天’了……”
各種誇張離奇、神乎其神的傳聞如同野火般蔓延,將“無名”和“天道盟”的形象推向了神壇,也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威懾力。
無數中小勢力、江湖豪客、乃至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心中都隱隱升起一個念頭:或許,這混亂的世道,真到了該結束的時候?而結束這一切的,唯有那掌控“天道”、手握巴陵、嶺南、江陵、竟陵、襄陽這五大核心重鎮,形成新月形戰略地帶的無名!
襄陽之戰,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天下這潭渾水,激起的不是漣漪,而是滔天巨浪!它徹底打破了原有的勢力格局,將天道盟和“無名”的威名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在飛馬牧場,剛剛修復了父女情誼、正一同站在城堡高處俯瞰草場的魯妙子和商秀珣,也接到了襄陽的飛鴿傳書。
看著信箋上那寥寥數語卻石破天驚的內容,魯妙子撫須長嘆:
“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盟主之能,鬼神莫測!巴陵為基,嶺南為盾,江陵為倉,竟陵牧馬,襄陽鎖鑰!此新月連珠之勢已成,雄踞南方,俯瞰中原!盟主下一步,當是飲馬黃河,劍指天下了!”
商秀珣覆面的輕紗下,紅唇微張,眼中異彩連連。她想起那日在城頭,父親力挽狂瀾的英姿,又想起那位深不可測的青袍盟主。看著腳下這片屬於天道盟的豐饒牧場,再望向北方那已被納入盟中的廣闊天地,心中那份對“天道盟”的認同感,從未如此刻這般強烈。
………………
襄陽城頭飄揚的天道盟旗幟,如同定鼎南方的巨錨,宣告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然而,在天下諸侯或驚懼、或戒備地等待著天道盟這頭巨龍下一步將撲向何方時,易華偉卻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決定:
暫停兵鋒,鑄劍為犁!
天道盟連番征戰,雖勢如破竹,連取巴陵、嶺南、江陵、竟陵、襄陽五大重鎮,將長江中游與漢水流域盡數納入囊中,形成了一個新月形的龐大戰略地帶,但這片廣袤的土地飽經戰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根基不穩,縱有滔天之勢,亦不過是沙上城堡。
易華偉坐鎮襄陽,以無上威望釋出盟主令諭:天道盟所屬勢力,即刻起進入全面治理整頓期!停止一切對外擴張軍事行動,集中所有力量,編戶齊民,恢復生產,穩固根基!
一場比攻城略地更為宏大、更為艱鉅的“內政之戰”,在廣袤的天道盟疆域內轟轟烈烈地展開。
由宋智總攬全域性,魯妙子提供技術支援,天道盟迅速組建起龐大而高效的戶籍統計與地方治理機構。
天道盟派出大量經過培訓的文吏與精幹小隊,深入城鎮鄉村,進行地毯式的人口普查與土地丈量。無論原住民、歸順勢力、還是新吸納的流民,皆登記造冊,錄入“天道戶籍”,發放身份木牌(由魯妙子設計,內嵌不易仿造的微型機關印記)。
廢除前朝及割據勢力遺留的苛捐雜稅、徭役制度,頒佈統一的、相對輕簡的“天道稅賦徭役令”。明確規定了田賦、商稅的比例和徭役的期限、範圍,嚴禁地方官吏巧立名目、盤剝百姓。
在基層推行“保甲連坐”與“鄉賢自治”相結合的制度。十戶為一甲,設甲長;百戶為一保,設保正(多由當地德高望重、支援天道盟的鄉賢擔任),負責維持治安、傳達政令、調解糾紛。既加強了控制,又利用了地方宗族力量,減少了治理成本。
吸納流民,安置生是是重中之重。
易華偉深知,流民是亂世最大的隱患,也是復興最大的潛力。盟主令諭昭告天下:凡願歸附天道盟轄地之流民,一律接收安置!
在交通要道、各郡縣設立大型“流民安置點”。提供基本的粥棚、醫藥(由魯妙子指導改進配方,提高效率)、臨時住所。
對登記入籍的流民和本地無地、少地貧民,按戶按丁口授田!土地主要來源:查抄的叛亂豪強土地、無主荒地、以及由魯妙子主持規劃、利用機關器械和人力大規模開墾的新田(尤其在江漢平原和嶺南適宜地帶)。授田契約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受天道盟律法保護,極大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熱情。
由魯妙子親自設計並督導,組織龐大的流民隊伍,投入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
疏浚河道(漢水、長江部分支流),修復和新建灌溉渠網(如“天工渠”系統),建造水庫陂塘。這不僅解決了流民生計,更直接保障了農業命脈,使大片荒地變為良田。
修建連線五大核心重鎮及重要縣鄉的“天道馳道”,路面拓寬夯實,部分關鍵路段甚至試驗性地鋪設了魯妙子設計的、利用機關減震的硬木軌道,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和軍隊機動能力。
加固襄陽、江陵、巴陵等戰略要地的城防,並非僅為軍事,更提高了城市防洪抗災能力。
在竟陵(依託飛馬牧場資源)、嶺南(依託豐富礦藏和林木資源)、江陵(依託水運樞紐)等地,由天道盟官方主導,設立大型工坊區。招募流民和本地工匠,進行統一生產農具(曲轅犁、高效水車等魯妙子改良農具大規模生產)、兵器甲冑(供應軍隊,標準化生產)戰船修造、在江陵、襄陽等港口鹽鐵專營(保障民生和戰略物資)以及嶺南特色加工(香料精煉、藥材炮製、珍貴木材加工)等等。
工坊實行“工分制”和“基本薪酬”結合,保障了工人生活,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由精通農事的官員和招募的老農組成“勸農使”,分赴各地,指導農時,推廣輪作、套種等精耕細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