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陽金屬之烽火

第27章 戰機與古董

這次衛遠回來發現自己工廠大門口,除了之前的“萊陽衛氏機械”之外又多了塊招牌,上面寫著“萊陽企業聯合生產指揮部”。

進入廠子之後,發現不光是多了塊招牌,就連“指揮部”專門的辦公室和結算中心都有,一幫以衛建國為首的老同志,正在研究下一批次訂單的生產任務。

原來首批訂單所搞的聯合生產,讓這些先期合作的小廠長,確確實實嚐到了甜頭。

相比較原來的訂單,回款週期長,一些零部件單獨採購,毛利低等缺點,這次合作不僅回款快,利潤高,更具優勢的一點是,偏向於一些大廠家的流水線生產模式,每家只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這幫老同志乾脆重新整合資源,把合作企業從原來的一個鎮50多家企業,擴大到了整個區200多家企業調整成會員制,還規範了具體合作流程,就連“衛氏機械”總裝車間擴大規模都給提上了日程,爭取能夠承接的住更大規模訂單。

衛遠這次回來確實是準備再下一筆訂單,重點是採煤相關裝置,和飛機制造生產線。

直到今天煤炭仍然是重要的戰略物資,能夠直接運用到冶煉、發電、取暖、從工業到生活各個方面,更何況上世紀30年代,電力還處於發展階段,煤炭是當時當之無愧的第一大能源。

衛遠瞭解到建國初期,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有十個是煤礦工程,而之後煤礦專案總數更是增加到了25個之多,合計年產量達1500多萬噸,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僅僅一家大型煤礦企業的單個礦區就能達到這樣的產能,全國產能超過32億噸!

而建國初期,國內煤礦採掘主要是使用老毛子技術方法,把傳統的穿洞式採掘改為長巷式採掘,把原來耗子打洞的原始落後方式,改為斜向深井打入後從各個深度開巷道採掘,再用礦車從鋪軌的大通道運出。

而落煤方法主要是從手鎬落煤改為電鑽打眼,爆破落煤。而現在的煤礦都是用履帶式掘進機轟隆隆向前開,滾筒式採煤機挖煤送入傳送帶,可以說是完全機械化操作了,這就導致了採煤量實現了質的飛躍。

自己透過後世的礦產資源儲探分佈資料,發現在安東縣境內,老鴨山一帶分佈著一座5千萬噸級煤礦,雖然和雞西、鶴崗、鐵嶺這些動輒上億噸儲量的煤城比不了,但是供應自己前期工業生產肯定沒有問題。

最後經過一番計算,衛遠下了一筆價值2千萬,包含採掘用電鑽、鐵架固定式岩石鑽、移動式乾式鑽溼式鑽、以及各種耗材在內,年採煤3千萬噸的採煤設施。

之所以採購飛機生產線,隨著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期越發臨近,帶來衛遠的壓力越發大了起來,面對日軍數萬關東軍老兵,僅靠自己的保安團力量前期很難和對方硬碰硬,後世戰爭已經證明,誰掌握了戰場制空權,誰就掌握了戰爭主動。

此時日本關東軍主力飛機是-中島·九一式戰鬥機,是20世紀30年代初由日本中島重工飛機工程師小山悌在法國飛機工程師安德魯.馬裡協助之下研發的單翼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1500千克,

最高時速:300千米/小時,

最大升限:9000米,最大航程:500千米,

武器:2挺7.7毫米機槍同時可攜帶一枚100公斤,或2枚50公斤航彈。

而衛遠則是選定了兩款戰機進行仿製生產,一款美軍的“p39空中飛蛇”活塞式戰鬥機,一款德軍主力裝備“斯圖卡”式俯衝轟戰機。

“p-39戰鬥機”是一款單座單發平直翼活塞式戰鬥機,於1939年4月開始進入美軍服役。

最大起飛重量:3,811千克,

最高時速:612千米每小時,(比同期日軍主力飛機快一半還要多)

最大航程:1046千米,

火力方面較為強悍,一次性可搭載4挺12.7毫米機槍,和一門37mm機炮,同時也是二戰中最早使用前三點起落架的戰鬥機之一。

此外這款飛機還配有完善的通訊裝置,而這一時期許多國家的戰機電臺都沒有配備。

“斯圖卡”也被稱為ju 87,於1940年5月定型生產,是一款專門執行對地攻擊,對地支援的俯衝轟炸機。

最大起飛重量5000千克,

最大速度320千米/小時,

最大升限:9000米,最大航程:600千米,

武器方面:可選用2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或者一門25毫米機炮,具有一定的空中能力。

採用雙人串列雙座下單翼常規氣動佈局,最多可搭載500公斤炸彈,每側機翼下的掛彈架可以攜帶1枚250公斤炸彈或2枚50公斤炸彈,也可改裝魚雷變身為魚雷攻擊機。

同時機身附有裝甲,在蘇德在東線戰場顯示了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尤其是該機安裝發聲器的尖嘯聲,對地面士兵心理上的恫嚇,增強了攻擊的效果。

日軍中島·九一式戰鬥機與“p-39戰鬥機”和“斯圖卡”式戰鬥轟戰機比起來,完全是有著代差產品,而且日本因為地處島國資源貧乏原因,所生產裝備都有一個特徵,那就是薄皮大餡能省則省,一旦兩款飛機真的交手,“p-39戰鬥機”和“斯圖卡”式被擊中只要不是要害,機身可能只是多了幾個彈孔,但是日軍中島·九一式,哪怕捱上一發25毫米炮彈,就直接變身空中打火機。

針對兩款飛機生產線,衛遠給出的是年產能不低於200架要求,經過計算訂單總金額達到3億軟妹,直到這個時候他才發現,以自己的現金儲備,明顯是採購花超了。

不過好在,這批訂單同樣採用定金支付,首批只需支付20%定金即可,但是為了接下來的採購款,衛遠又得幹起自己的老本行,時空二道販子了。

1930年5月北平

這時候的北平有各式店鋪兩萬六千多家,其中最主要是集中在三大商業街區,分別是前門—大柵欄商業街區,王府井商業街區和西單商業街區。

尤其王府井街區,因為靠近使館區,主要以、眼睛、手錶、電燈、腳踏車、汽車、新奇洋玩意為主,但是如果購買古玩文化用品,還是要數北平的琉璃廠。

璃廠大街位於北平和平門外,是bj一條著名的文化街,它起源於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裡出售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後世赫赫有名的“寶盛齋”正是坐落在琉璃廠西街。

而衛遠北平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寶盛齋”購買古董,回到後世再轉手拍賣,所謂亂世黃金盛世古董,民國時期恰逢軍閥混戰,大多數古董都很難賣的上價格。

再加上清末民初,還有大批失去俸祿的清廷官員,和滿清遺老遺少為了繼續維持奢侈的生活,便開始變賣家中世代所珍藏的古玩字畫,其中不乏大量珍品。

如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砥柱銘》,2010年以4.368億元拍賣成交。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