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不願多談朱標之事,便扯到月餅上,試圖轉移話題。
“技藝各有專長,外行看內行如同隔山。這點淺顯的道理我還是懂的。
一個人不可能樣樣精通,更別提許多事都精通了。
能在一件事上達到精通已是不易,在幾件事上精通更是難得。
你擅長編故事,木工勉強過得去,還能治肺癆,這就很不錯了,又怎會懂得做飯做月餅?
就算會,也不過是勉勉強強做出月餅,離美味還差得很遠……”
朱元璋邊說邊開始自我吹噓:“這也是我設立戶籍制度,將人分為民戶、軍戶、匠戶,且在民籍中細分儒、醫、陰陽等戶籍的深意所在!”
有了這一套戶籍體系,就能讓每個人專注於一門手藝或職業,如此一來,他們在這方面的才能自然能大幅進步。這不僅有助於社會的穩定,還能提高辦事效率。俗話說得好,家傳手藝總勝他人三分。這些人從小耳濡目染,跟著長輩學習,技藝自然嫻熟。長輩也會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從而讓他們掌握精湛的技藝。將來謀生立業、養家餬口根本不成問題。就好比我們的軍戶制,能讓大明始終有足夠的兵力,不必擔心兵員短缺。軍戶有自己的田地耕種,既解決了糧食供應,又替朝廷節省了軍費開支。軍戶的父輩也會將自己的戰場經驗悉數傳授給孩子,毫無隱瞞。正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軍戶制下,這些軍戶上陣殺敵時,往往比普通士兵更英勇。
朱元璋越說越起勁,對自己的戶籍制度頗為自得。韓成見狀,嘴角微微抽動。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應。
老朱的想法雖好,卻苦了許多後人。韓成實在聽不下去,便出言打斷道:“陛下難道沒考慮過,有些人不想繼承父輩的職業?他們可能想嘗試其他行業呢?您這樣規定,等於把匠戶的後代永遠束縛在匠戶身份,民戶的後代也只能世代為民,無法改變,這豈不是斷絕了很多人的選擇?”
朱元璋正說得興起,被韓成打斷,心中頗感不悅。若換了別人,恐怕早就動怒了。但礙於韓成的身份,他只是皺眉說道:“不想繼承父業的人終究是少數,大多數人都渴望安穩的生活和溫飽。我的戶籍制度正是為了保障多數人的基本生活。我明白,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只要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即可。”
韓成點點頭:“您的想法的確很好。畢竟人多意見雜,很難做到人人稱心。”
任何決策,要想讓所有人都滿意,幾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兼顧多數人的需求。
大明的百姓多數傾向於平靜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們渴望的那種平靜生活根本無法實現,還受到戶籍制度的束縛,無法從事其他工作呢?”
朱元璋聽後,怔了一下,搖頭說道:
“絕無可能!我的這項政策非常穩固。
絕不會出現許多人想要改變戶籍去謀生的情況。”
“真的嗎?”
韓成反問道。
“那我就跟陛下講講你這套戶籍制度造成的負面影響,就說軍戶吧……”
------------
朱元璋坐在那裡,看著對面同樣坐著的韓成,等待他繼續開口。
他心中積壓著一股不服氣。
就是不信,自己和諸多大臣在前朝基礎上精心制定的制度,會如此不堪。
真會讓後代陷入那麼惡劣的局面!
祖訓被後代蛀蟲鑽得千瘡百孔也就罷了。
這戶籍制度絕不是那麼容易被鑽漏洞的!
他很快又仔細思量了一番,也沒想到後世人能有什麼辦法,把他的戶籍制度弄得破綻百出!
即便有漏洞,也一定有限度。
絕不會像祖訓那樣被鑽得面目全非!
至少絕不會像韓成此刻表現得這麼嚴重。
韓成說道:“軍戶制度最初確實很好用。
為朝廷節省了不少錢。
極大程度上解決了糧食問題。
但後來就變了味兒。
衛所的土地,被大量買賣,透過各種手段侵吞。
致使許多軍戶無地可耕。
同時,各衛所的領導們也肆意壓榨軍戶,使眾多軍戶淪為他們的私人奴僕。
生殺大權盡在他們手中。
而由於軍戶的限制,這些失去土地的軍戶又無法另謀生路。
所以,他們的悲慘處境可想而知。
到後來,更是出現了大量逃戶。”
軍戶本是肩負守護大明江山重任之人,卻被苛政逼得走投無路,有的淪為流民,有的甚至嘯聚山林……”韓成的話像一盆冷水潑在朱元璋頭上,將他先前的自負徹底擊碎。
洪武大帝向來不容半點瑕疵,聞言立刻勃然大怒。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他們竟敢如此?
這些軍戶、將士,都是為了保家衛國啊!
若無強兵勁旅,大明豈能安享太平?
若失去了這麼多將士,一旦外敵來犯,百姓必遭塗炭!
這些人怎可如此短視?怎能如此妄為?”
朱元璋的聲音冰冷刺骨,胸膛劇烈起伏。平日裡,他若要掩飾情緒,總能做得滴水不漏。比如與李善長鬥法後,儘管心中仍有不滿,卻依舊裝作若無其事,讓對方放鬆警惕。
不過這種時候畢竟罕見,他更多時候還是率性而為:高興便笑,憤怒則罵,罵完不解氣還要殺人洩憤。
但在韓成面前,朱元璋顯然無需隱藏本性。看著之前還信心滿滿誇耀自己戶籍制度的朱元璋,如今已被氣得拍桌大罵,韓成只覺暢快無比。
“陛下以為他們真不敢?世上何事不可為?
您雖為開國之君,已立下諸多規矩,用盡手段懲治刁民。
即便剝皮實草也試過,可這大明就沒有刁民了嗎?
當然還有,而且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