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生前,緣何急於北伐坎朝?”
南奕此問一出,眾皆默然。
先前南奕闖宮行刺,群臣皆以神識暗中觀戰。
南奕與天啟帝唇槍舌劍,一應對話,盡入百官耳目。
換言之,百官現下,已然知曉天啟帝乃是重生者。其急於北伐,除卻為驕矜天魔惑心而行事激進之外,實因坎朝正值蛻變之機。若不及時阻其蓄勢,待其功成,離朝危矣。
然話雖如此,百官聞之,卻未以為意。
蓋因修真之士,唯重己身道行,並無家國情懷。
依天啟帝所言,坎朝軍備革新功成,少說還需二三十載光陰。
這期間,足令當朝百官積攢足修行底蘊,築基脫身,將權位留予後來者相爭。
簡言之,坎朝之患縱在眼前,亦與當朝諸公無涉。
彼輩唯求功成圓滿時築基脫身,至於旁的,深信後人自有妙策。
南奕謀取國師之位,正是借百官此等心思,以止戈為名,換得九部擁戴。
故而,縱使南奕能舌燦蓮花,亦難說動百官備戰北伐。
所幸,南奕深知百官秉性,本就無北伐之意。
他說道:“兵戈一動,蒼生難免遭劫。若非萬不得已,奕實不忍黎民受難,豈敢輕啟戰端?”
言及此處,南奕頓口不言,目光徐徐掃過眾人。
百官當即附和,齊聲稱是,皆道與己心同。
南奕繼而嘆曰:“然則今日,既知坎朝革新軍備,我等豈能坐視不理、任其坐大?”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今先機未失,我等自當為後來者鋪路,未雨綢繆。”
“不知諸位,以為然否?”
這一次,在南奕點出天啟帝重生者身份後,朝堂氛圍,總算是有所變化。
身居高位者,築基脫身無憂,依舊不以為意。
年歲尚輕、官位尚低者,列席朝會,聞言卻是心中微動,暗自思量起來。
所謂“後人自有妙策”,誠為至理。不知多少麻煩事,都是留給後人去解決,相信後人的智慧。
但好巧不巧,他們便是後人。
雖則眼下官位不高,然假以時日,終會輪到年輕一輩身居高位。
這些人,正是南奕欲爭取團結之物件。
守舊老臣隨時可築基脫身,南奕若不付出大代價,難獲其心。
而年輕一輩,懷上進之心。若修行底蘊尚未攢足便提前離場,難免會抱憾。
蓋因底蘊淺薄而強行築基者,縱避劫運戰禍,日後修行亦將因之受阻。
面對坎朝軍備革新之威脅,他們是不得不考慮正面應對之必要。
總之,見朝堂氣氛漸活,南奕笑了笑,繼續描繪宏圖:“道法自然,與時偕行。我輩欲求大道,當順應時勢。”
“因循守舊,利歸前輩。層層盤剝之下,靈性分潤,我輩所得幾何?”
“若以真氣為本,共研新法,同開新途。雖初創維艱,然除我應得之份,餘下靈性,可都是實打實地盡歸諸君。”“況且我雖取利稍多,卻也會首當其衝。日後入得內門,縱有前輩不悅,亦只尋我道爭,不大會找旁人麻煩。”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