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離皇一身心氣,皆繫於本命蠱春秋蟬之上。
若無春秋蟬,他根本不願接受泯然凡人之未來,毅然決然地選擇死在聞道之路上。
南奕對此,亦是無可奈何,只能目送離皇聞道而崩。
畢竟,在氣運之爭、立場之爭下,註定了他與離皇之間,只能有一個最終勝者。
他可以約束自己不殺離皇。
卻不能替離皇決定接受泯然凡人之未來。
只是南奕沒想到,離皇在臨死之前,竟會為他翻案,推選他為大離國師。
因著這份口諭,或者說遺詔,南奕原本為離皇崩後所做的一些準備,卻是不必再用上。
毋庸置疑,這是一件好事。
但一直以來,南奕都不喜歡欠下人情,甚至有意避免與人交心。
可現在,施恩於他的離皇,已經當著他的面,身融於天地。
這份恩情,他不得不欠,卻又無法親自向離皇本人償還。
往後若想償還,便只能替離皇,代為贖罪,還此世大離一個國富民強,不僅不再重蹈覆轍,更要彌補大離前世之憾,壓服坎朝,乃至震兌二朝。
這,便是離皇死前,使出的最後一場陽謀。
同時,也是南奕在此次氣運之爭後,將離皇氣運化為己用所需承擔的因果。
仙路爭鋒,南奕不能退,也不願退。
於是,南奕斂去繁雜心緒,終於緩緩抬眸,看向百官。
當此之時,趕入宮中的一眾官員,之所以面面相覷,無人率先開口,主要是不知該說些什麼。
若要恭賀南奕成功刺殺離皇?
雖說百官暗地裡贊助了不少奇詭異物,但名義上,作為離朝臣子,他們著實不適宜作此恭賀。
若指責南奕刺君,叫囂著要為天啟帝報仇?如果離皇沒有頒佈最後那道口諭,個別官員確實存此心思。
他們倒不是真想斬殺南奕為天啟帝報仇,而只是謀劃著以此名義,搶奪一部分名望。
後續,隨著南奕刺君事蹟傳開,其名聲必將大振,進而牽引百姓散逸靈性,或蘊養法種,或增長道行。
個別官員,就有心蹭一波熱度,為自己炒作名望。
不過離皇一道口諭,卻是絕了這些人的小心思。
至於說賜封南奕為大離國師這事認不認?雖說離皇已崩,但「君命社稷」加持不會失效,至今不曾掛印辭官的百官,著實無法對離皇遺詔說不。
但不反對,也不等於得承認。
所以,這也不行那也不妥下,明明心中有著千言萬語,湧入宮中的文武百官,卻皆不願率先開口,彷彿在暗暗比拼誰更沉得住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