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基地中央廣場。
兩股洶湧的人流,如同對峙的潮水,隔著一道無形的界線。
激烈的言語交鋒,互相推搡。
空氣中瀰漫著濃重的敵意。
一些擁有特殊能力的建設者,周身能量湧動。
冰晶與熱浪在空氣中若隱若現,危險的氣息不斷攀升。
一場大規模的衝突,一觸即發。
高空中,隱身的李哲冷漠地俯視著這片混亂。
他沒有立刻干預,而是對零下達了指令:
“零,鎖定目標‘清泉’,調取其所有檔案,尤其是機甲師考核記錄和專案申請意向書,進行深度交叉驗證,重點查證其過往行為模式。”
【指令收到】
【目標‘清泉’,原名楊xx】
【資料檢索中……深度交叉驗證啟動……】
零的效率驚人。
短短十幾秒,一份詳盡的報告呈現在李哲意識中。
【報告:目標人物在機甲師資格考核及‘第三新東京市’專案申請中,存在系統性舞弊及學術惡意行為】
【一:其核心專案意向書《極端壓力環境對建設者行為模式影響的量化研究》,存在嚴重學術欺詐,為支援其預設結論‘高壓環境會顯著誘發建設者的破壞性行為’,採用以下偽造手段:】
【1.惡意篡改核心模型:她引用的關鍵行為預測模型,其核心變數‘環境壓力因子(Σp)’本為‘淨負荷’指標。楊某某在其論文中,將其引數篡改為代表‘淨收益’,徹底顛覆模型邏輯基礎,基於此錯誤前提,其推匯出的任何結論均無效。】
【2.蓄意歪曲資料關聯性:其使用的行為觀測資料,並未明確‘破壞性行為’與‘高壓工作’的因果關係,她刻意忽略‘既往行為模式’、‘個體心理閾值’等關鍵混雜因素,強行將統計相關性解讀為‘高壓工作必然導致破壞行為’的單向因果鏈】
【結論:該意向書的核心論點,完全由其惡意篡改和選擇性忽略資料支撐,屬學術欺詐。】
【二:其機甲師實操考核資料存在37處異常峰值,經模擬還原,均對應其本應導致考核失敗的嚴重操作失誤,疑似利用許可權或漏洞進行後臺資料篡改。】
【三:其網路歷史記錄顯示,曾有三次利用斷章取義的錄影或片面資訊,在公開場合對他人進行不實指控,以達到打壓異己或博取關注的目的。】
李哲的眼神徹底冰封,殺意凜然。
這已遠非理念之爭。
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學術騙子,一個利用系統漏洞的舞弊者,一個慣於捏造事實、煽動對立的陰謀家!
她試圖用偽造的“科學”為所有奮戰在一線的建設者打上“潛在破壞者”的標籤,再利用由此引發的恐慌和對立,攫取話語權和影響力!
這種人,其危害更甚於深淵的爪牙!
“零,將核心證據鏈視覺化。”李哲的聲音冷硬如鐵,“投射到廣場中央螢幕。讓所有人看清,這場鬧劇的始作俑者,其‘專業’與‘正義’的皮囊下,包裹著什麼!”
【指令確認】
【入侵公共廣播系統…證據視覺化模組生成中…】
就在廣場上對峙雙方的情緒瀕臨爆炸臨界點的瞬間——
“嗡——!”
廣場中央的全息巨幕驟然亮起!
螢幕上沒有文字,只有簡潔有力的動態圖表。
第一幕:一個代表“環境壓力(Σp)”的紅色箭頭(標註:本應為淨負荷)注入代表“建設者”的方塊,方塊劇烈波動。旁邊,楊薇論文中篡改後的模型:綠色箭頭(標註:被篡改為淨收益)注入方塊,方塊同樣劇烈波動,下方血紅大字:
【篡改核心變數,顛倒邏輯因果,只為炮製預設結論?】
第二幕:密集的調查資料點浮現。
一條粗大的紅線強行將“高壓環境”與“破壞行為”連線。
同時,數十條代表其他關鍵因素,如“個體心理基線”、“既往行為史”、“團隊協作度”等的藍線浮現,卻被報告粗暴地截斷、忽略。
大字浮現:
【選擇性忽視關鍵變數,強行構造單一歸因,這是科學,還是精心設計的偏見?】
第三幕:楊薇考核資料中的異常峰值對比模擬還原的真實操作失誤畫面,以及她過往三次不實指控的網路記錄截圖。
鐵證如山!
整個廣場,陷入一片死寂。
前一秒還在高喊“捍衛安全”的激進派成員們,如同被扼住了喉嚨,臉上的激憤瞬間凝固,轉為難以置信的震驚和茫然。
她們呆呆地看著螢幕,又看向人群中面無人色、幾乎癱軟的“清泉”,一種被愚弄的憤怒和信仰崩塌的眩暈感席捲而來。
這不是理念之爭的勝負,而是賴以立論的根基被學術的鐵證徹底粉碎!
而支援磐石的一方,在短暫的寂靜後,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怒吼:
“果然!我就知道是誣陷!”
“學術造假!考核舞弊!還惡意煽動!她根本不配開機甲!”
“嚴懲造謠者!還磐石清白!還專案公正!”
憤怒的聲浪,如同決堤的洪水,洶湧地撲向了孤立無援的“清泉”。
“不……不是的!這是汙衊!是偽造的!”
“清泉”的大腦一片空白,她下意識地尖叫著,試圖辯解。
“這是男人對我們吹哨人的無恥迫害!他們想讓我閉嘴!”
然而,她的辯解在此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
一些原本支援她的女性機甲師,已經露出了鄙夷和厭惡的眼神,默默地與她拉開了距離。
一個騙子,不配代表她們。
然而……
就在所有人都以為這場鬧劇將以“清泉”被千夫所指而告終時……
“姐妹們!不要被騙了!”
一個“機美先鋒隊”的領頭者突然跳了出來。
它振臂高呼道。
“就算她的論文有瑕疵又怎麼樣?”
“那咋了?能一樣嗎!”
“拋開事實不談,難道那個男的在公共場合做那種動作就沒錯嗎?”
“他們這是在轉移矛盾!想用一個人的‘小節’,來掩蓋整個男性群體的‘大惡’!”
這番顛倒黑白的言論竟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響應。
“對!不能就這麼算了!”
“懲戒猥瑣男!”
“打倒誣告犯!”
“懲戒猥瑣男!”
兩種完全對立的口號,再次響徹雲霄。
真相的揭露,非但沒有平息衝突。
反而像是往滾油裡潑了一勺冷水,讓整個場面瞬間炸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