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功臣集團,正在發出聲音!』
這是朱由檢對此事的感悟,認識到功臣集團在崛起。
在經過數年的扶持後,這些被他冊封的功臣,由先前的狂喜、不安,變得心安理得,並且謀求和身份對等的地位——
他們不再甘心屈居原有貴族之下,被朝堂和民間與歸順藩屬同列。
而是要獲得更高的地位,至少與原本貴族並列。
對此,朱由檢覺得是合理的,並不打算阻止。
他需要滿足功臣的訴求,讓他們為大明的復興出力。
不過朝堂上的態度,那就說不準了:
文官是一向反對增加勳貴的,在萬曆初年冊封李成梁後,數十年沒有冊封功臣為勳貴。
勳貴們似乎也習慣了這樣,不希望有新的貴族和他們爭奪權益。
想到那些人現在還頑固不化,很少有人主動申請去開藩,朱由檢冷哼一聲,決定繼續扶持自己的功臣:
『這次就多封些功臣,看他們還能不能坐得住。』
『等這些功臣把周邊的好地都佔了,他們以後就是邊緣人。』
看著遼東之戰的封賞名單,朱由檢多圈了幾個人,決定把他們都冊封高階爵位。
-----------------
次日,在武英殿召開的會議上,毫無疑問提到了這件事。
出乎朱由檢的預料,樞密院的文職軍官,這次大多支援前線將領的提議。
畢竟他們也會被封爵,當然希望有個好封號。
文官同樣如此,朱由檢之前用可以轉世爵的世官,收買了朝堂大臣。
這些人頗有一些想去開藩的,也希望有個好封號。
他們可不想頂著和歸順藩屬一樣的“順天”封號,被人視作蠻夷。
朱由檢看到他們的態度,一時心情大好,向眾人道:
“大明若能中興,諸位都是功臣。”
“既然諸位都贊同改封號,那就用‘中興’二字,褒揚諸位的功績。”
“中興功臣,與開國功臣、靖難功臣並列,無有高下之分。”
這個決定,大出群臣意料。
因為他們先前想著與之前被封爵的貴族並列,獲得奉天翊運、奉天翊衛的封號就好了。
哪想到皇帝更進一步,專門制定中興功臣封號。
袁可立作為群臣首領道:
“開國、靖難之功,臣等如何能比?”
“只是恰逢聖主,翊運輔主而已!”
這番馬屁,拍得朱由檢眉開眼笑——
只能說剛正之臣的好話,讓他聽得更開心!
他和顏悅色地說道:
“卿等固然是國家揚武翊運之棟樑。”
“若能輔佐朕中興天朝,自然有人能當得起中興輔運。”
“現在嘛,自然以中興翊運、中興翊衛為主,重新為各位功臣冊封爵位。”
說著,他向群臣說道:
“這次遼東之戰,功勞第一的自然是袁樞密。”
“只是高等貴族不能任九卿,他的功勞等致仕後再敘。”
“不過如此大功不能不賞,傳旨:”
“升袁可立為輔政大臣,授上柱國勳級。”
“以後朝堂班次,與曾經的首輔並列。”
這是把袁可立當做致仕首輔看待,明確表明了他曾經是首輔。
朝堂上現在有這個地位的是誰呢?那就是理藩院掌院黃立極。
他在卸任首輔後,被皇帝留在朝中,作為安置卸任首輔的試點。
雖然權力遠沒有首輔大,但是在理藩院那一畝三分地,幾乎說一不二。
尤其是他曾經身為首輔,現在還加銜輔政大臣。朝堂上排班次時,除了現任首輔,就連次輔都要在他後面。
這個地位,是很多臣子所羨慕的,沒想到如今又多了一位。
袁可立急忙推辭,朱由檢當然不容他拒絕,甚至道:
“自從樞密院成立以來,所做出的功績有目共睹,這都是樞密同知袁可立的功績。”
“如今他升任正一品輔政大臣,朕以為他應該升樞密使,樞輔當之無愧。”
這個震動,要比之前更大。
如果說袁可立升為輔政大臣群臣只感到羨慕的話,他如今升為樞密使,就引來眾多反對——
作為樞密院的最高職位,樞密使和樞密同知的差別,就是他能和首輔完全並列。
這是之前朝廷設立五院制時確定的:任何一院的官員都能升到正一品,與內閣首輔並列。
前任首輔黃立極轉任理藩院掌院,就是靠這一規定。他現在仍是正一品,理論上與首輔的地位並無高下之別。
但他畢竟是卸任首輔,理藩院的權力也是五院最末,屬於朝廷邊緣。
哪像袁可立這樣,是從樞密院升上去的,執掌的還是五院之中第二重要的樞密院。
如果他擔任樞密使的同時加銜輔政大臣,那就是正經的樞輔,與首輔分庭抗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