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州府的廷尉署,級別暫時由通判和判官的品級而定,暫定為正六品和從七品衙門。”“省級有提刑按察使司,不用設定廷尉署,設定正六品法庭即可,主要負責對上訴的案件二審。”
“要有兩個專職按察副使,一個負責提刑,一個負責按察,按察使負責管總。”
“內部如何設定,各部門如何配合,袁卿要多費些心思。”
“朕打算從五城兵馬司開始,先行試驗一番。”
說著自己的打算,朱由檢道:“現在五城兵馬司的事情太雜,而且權責不清,京城事務混亂。”
“朕以為正六品兵馬司指揮可以管總,並主要負責城門防衛工作。”
“四個正七品兵馬司副指揮,一個專門負責兵馬司日常工作,尤其是兵馬訓練。”
“一個由正七品知事兼任,組建政務署,下設人事科、民政科、財政科、教化科、工商科,負責日常工作和吏戶禮工相關工作。”
“一個由正七品巡城御史兼任,組建廷尉署,下設提刑科、按察科、法庭,負責司法工作。”
“一個由正七品校尉兼任,組建衛尉署,下設治安科、刑偵科、巡警科、消防科、衛生科,負責執法工作。”
“如此權責分明,更容易治理京城。”
這樣治理京城確實更容易,而且完全符合袁可立對皇帝要將行政、司法、執法三權分立的猜測。
但是對皇帝在一個城區就設立三個署,署下還設立十三個科級單位,他實在有些接受不了,勸諫道:
“陛下,如果都設正八品科長,京城需要的官員就太多了。”
“五個城區需要六十五名正八品官員,更別說還要設定副職。”
“這麼多官員不說從哪裡來,就是需要的俸祿,也不是個小數字。”
“全部由京城負擔,壓力實在太大。”
朱由檢考慮了一下,覺得確實如此,遂道:“那就改變區劃,南城區暫時不變,中城區和北城區大體以承天門地安門這條中軸線劃分,西邊的歸西城區,東邊的歸東城區,具體按道路通行情況和實際距離劃分。”
“宮門由錦衣衛警衛司負責,接手原中兵馬指揮司的軍事工作。涉及官員和衙門的事情,各城區可以向警衛司求助,避免他們因為級別太低無法處理。”
“這樣京城就剩下三個城區,以京城的人數看,每個城區都要管轄二三十萬人,幾乎相當於一些州府——”
“十三名正八品官員,一點都不算多。”
一個城區十三名科級官員,在朱由檢看來當然並不算多。袁可立卻不贊同,而且提出來一個問題:“南京五城兵馬司,要不要同樣調整,設定這麼多官員?”
“還有各地的大城池,以後要不要同樣設立城區衙門,任命十三名官員?”
朱由檢想了一下,覺得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鋪開,以後各個城池都有可能設立城區衙門。都設定十三名正八品官員,的確有些太多了。
所以他沒有再整齊劃一設定,把一些官職降低階別,改為正九品股級:“政務署的人事科需要負責吏員錄用和考核升降、財政科需要負責財務收支,這兩科級別不能降。其餘三科可以降為民政股、教化股、工商股,以正九品股長管理,仍舊獨立負責相關事務。”
“廷尉署的提刑科和按察科也可以降為股,輔助好巡城御史工作即可。但正八品法庭不能降,因為有些雞毛蒜皮的案件可能會遞交到大理寺審判總署,三個城區的法庭需要分流那些案件。”
“衛尉署的治安科和刑偵科重要,不能降低階別。巡警科、消防科、衛生科改為巡警隊、消防隊、衛生隊,同樣降為股級。”
“這些科和股的主官,主要由進士和世官擔任。進士主要是明法科和明算科的四五甲進士,以及這次審查閹黨降級任用的進士。世官按世襲品級降三品任用,再根據功績提升。原兵馬司的官員,要酌情安排好職位。”
“科股的副職,以後看需要任命。可以招收透過司法考試、數算考試的舉人監生擔任從九品官員。也可以提拔做出功績的優秀吏員。品官要回避原籍,而且定期調整職位。”
這樣降了八個,十三個正八品官職變成五個正八品、八個正九品。而且因為五城兵馬司合併後只剩下三個城區,總計需要十五名正八品官員、二十四名正九品官員。
這樣總比最初的六十五名正八品官員容易接受,袁可立算了一下,覺得這個數字不會在地方引起很大非議。又想到自己要擔任明法科主考官,明年的明法科進士不能全丟到地方,要安排些優秀人員做京官,最終表示贊同。
如此一來,京城東西南三城區和每個城區的三衙署也都定了下來。朱由檢要求袁可立與三法司、衛尉寺、吏部官員一起,儘快完成五城兵馬司改制,磨合三衙工作,以後推廣到北直隸州府。
行政、司法、執法三權分立,以及專業化城市管理,將從京城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