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54章 五寺調整

並且在禮部新設禮樂司,負責祠祭司遺留下來的擬定諡號廟號等職能,並負責整理樂曲舞蹈、民間詩歌、戲劇曲藝,宣傳精神文明,管理教坊司等。

新設教育司,負責全國文教,從儀制司分出貢舉、學校職能。以後還打算增加規範語言文字、傳播漢語漢字、制定教科書、教師資格認定、學位授予等職能。給儀制司增加規範地方法規、民間鄉約、宗族家法、整理民間習俗和革除陋習等職能。

如此一來,禮部的四個司:儀制、祠祭、精膳、主客。祠祭司分出去後新設了禮樂司,儀制司職能變化,還新設了教育司。

這種變動實在太大,讓朱由檢放下把禮部主客司交給鴻臚寺的打算,決定把朝貢和外交事務仍舊留在禮部。精膳司因為和光祿寺職能相似,被他合併在一起:“光祿寺卿從三品不變,原正五品少卿改任正五品寺丞、從六品寺丞改任正六品主事。禮部精膳司改隸光祿寺,精膳司郎中遷正四品少卿。”

“鴻臚寺多了朝會議事備案和廷推計票職責,正卿由正四品提升為從三品,原從五品少卿改任正五品寺丞、從六品寺丞改任正六品主事。”

“兩寺其餘少卿暫不任命,等主持鄉試的翰林院官員回來再說。以後兩寺事務,和太常寺一樣由禮部督導。”

這樣調整下來,光祿寺和鴻臚寺也能撐起從三品衙門。兩寺低於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半品,仍能並稱五寺。

這下光祿寺和鴻臚寺也滿意了,畢竟級別提升、事務增多之後,他們的權力增加不說,很多人還提升了品級。

禮部的變動雖然非常大,卻增加了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三個督導機構,禮部官員能遷轉的職位更多了。

內閣大學士和禮部官員對此更是滿意。這下禮部、翰林院、內閣一系清貴官員除了詹事府和國子監之外,又多了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三個遷轉機構。清貴一系的實力,自然更壯大了。

用不怎麼重要的祠祭司和精膳司,換來教育司、禮樂司、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當然非常划算。

如此一來,五寺的品級和職責盡皆完成調整,眾人看著新鮮出爐的正三品或從三品正卿、正四品少卿、正五品寺丞、正六品主事、從六品從事、正七品知事,覺得確實規範許多。比以前亂糟糟的品級,更加一目瞭然。

朱由檢看著調整後的五寺,同樣也很滿意。尤其是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成為清貴遷轉機構,能夠給翰林官員一些鍛鍊機會。

即使“清而不要、要而不清”,也不能讓翰林官員一直坐冷板凳,要讓他們積累一定的施政經驗,才能在進入內閣之後,更好地輔佐自己。

對於其它部門,朱由檢沒有再調整。尤其是最核心的六部,朱由檢對禮部之外的部門大多沒有改動。

他知道五寺這些邊緣機構調整出錯也沒關係,六部若是出了問題,那就是影響全國的大事。

在沒有掌控全國權力、沒有得力大臣輔佐之前,朱由檢不會隨意改動,避免像建文皇帝那樣亂改官制、讓官員無所適從。

《明史》:大理寺。卿一人,正三品。左、右少卿各一人,正四品。左、右寺丞各一人,正五品。……卿,掌審讞平反刑獄之政令。少卿、寺丞贊之。左、右寺分理京畿、十三布政司刑名之事。

太常寺。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寺丞二人。正六品。……太常,掌祭祀禮樂之事,總其官屬,籍其政令,以聽於禮部。凡天神、地祇、人鬼,歲祭有常。

提督四夷館。少卿一人,正四品,掌譯書之事。

光祿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五品。寺丞二人,從六品。……卿,掌祭享、宴勞、酒醴、膳羞之事,率少卿、寺丞官屬,辨其名數,會其出入,量其豐約,以聽於禮部。

太僕寺。卿一人,從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正德十一年增設一人。寺丞四人,正六品。……卿,掌牧馬之政令,以聽於兵部。少卿一人佐寺事,一人督營馬,一人督畿馬。

鴻臚寺。卿一人,正四品。左、右少卿各一人,從五品。左、右寺丞各一人,從六品。……鴻臚,掌朝會、賓客、吉凶儀禮之事。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