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重振大明

第73章 舉薦人才

劃出幾條後金可能透過的路線,又劃分出林丹汗等人的領地,朱由檢打算用他們做屏障,減輕大明的軍事壓力。但是長城防禦也不能少,必須整修隘口,作為最後一道防線。

袁可立聽著皇帝的規劃,覺得這位皇帝確實很有主見。他或許對邊疆的具體事務不太清楚,但是在戰略上,卻是非常清晰——

以每年幾萬兩賞銀、幾十萬貿易配額,換取林丹汗牽制後金,確實是樁好買賣。

“那在遼東那邊,陛下是打算固定防禦嗎?”

認可了皇帝對草原部落的使用,袁可立又詢問道。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花費那麼多錢糧建好的城池,總不能輕易丟了。”

“在山海關前多幾條防線,也有利於保障京城安全。”

“就是不知道遼東不再新建城池堡壘後,錢糧花費能不能減少一點?”

“每年給他們那麼多銀子,卻總還說缺餉。”

每年消耗五六百萬兩銀子,打造出的兵馬還只能守城、根本不能外出作戰,朱由檢根本不知道錢都花到哪裡去了。如果不是遼東防線實在重要,他早就命人查賬了。

就怕那些人不敢出去殺韃子,卻敢在窩裡橫,像劉詔那樣領兵直驅京城。

朱由檢手中沒有一支可靠兵馬,也沒有可靠的大臣,此時根本不敢查賬,不知道如何改變遼東的局面。

袁可立對此無話可說,他在地方擔任過巡撫,又在京城擔任過侍郎,知道朝廷撥款都是虛數,出京能有八成就算不錯,到最後可能只有十之二三落在前線士兵手裡。

這些積累的弊政,不方便在皇帝面前說出來,袁可立只能向皇帝舉薦道:“前任南京戶部尚書畢自嚴,曾在臣之前擔任這個職務。”

“因為魏忠賢要賣南太僕寺牧馬草場,畢自嚴堅決不同意。魏忠賢假借先帝命令強行把草場賣掉,畢自嚴憤而稱病返鄉。”

“臣因此被廷推為南京戶部尚書,同樣因為做不到這件事,只能致仕回鄉。”

朱由檢聽到這些,一邊為南太僕寺草場可惜,想著能不能在以後收回來,一邊對畢自嚴的性格有了一些瞭解。

雖然不知畢自嚴的理財能力如何,但是這樣有原則、有底線的官員,確實適合執掌戶部。所以他當即下令道:“先召畢自嚴進京,職務以後廷推。”

又向袁可立詢問,有沒有其他人推薦。魏忠賢倒臺之後,可以預見很多閹黨大臣要被彈劾下臺,朱由檢要多儲備些人才,免得職位都被不認識的東林黨人佔據。

他召袁可立進京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這位中立派,給自己推薦些人才。自己能以他為首領,結合天啟二年的進士,打造出一個獨立在閹黨和東林黨之外的小集團。

如果可以的話,閹黨和東林黨他都不想用,免得黨爭延續。以後要讓他們統統變成中立派和帝黨,完全效忠自己。

袁可立當然有人推薦,還是分量很重、能直接回朝擔任首輔的孫承宗:

“孫督師瞭解遼東情況,有他在遼東不會生亂。”

“陛下可召他回朝,理清遼東事務。”

緩緩點了點頭,朱由檢知道是時候召孫承宗進京了。以前是因為孫承宗名列東林黨,自己不好在魏忠賢掌權時把他召回來。如今魏忠賢即將垮臺,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

當前朝中的閹黨實在太多,也確實需要召回一些東林黨人平衡一下。沒有東林黨和閹黨爭權的話,他這個皇帝就會被閹黨文官鎖起來。

只是想到內閣四位大學士輔助自己登極有功,自己不好太過絕情,朱由檢向身邊隨侍的王文政道:

“把這件事告訴四位大學士,讓他們好好議議。”

把這件事告訴四位閣老,讓他們主動推薦。這樣他們能落下香火情,自己以後保他們時,也能容易一點。

眼見自己舉薦的人無一不被任用,袁可立心中振奮,又舉薦了李邦華、茅元儀等人才:“李邦華巡撫天津時,和臣在登萊遙相呼應。後來因為謠傳孫督師清君側的事情,被魏忠賢去職。”

“茅元儀曾著《武備志》,對軍械、戰略、兵法、練兵、陣法、天文、地理皆有了解,曾在遼東立功,被薦為翰林院待詔。”

對李邦華這個名字點頭認可,知道這又是一位東林黨,如今可以起復。

對茅元儀就有些皺眉,朱由檢道:“翰林院待詔只有從九品,也就是說茅元儀不是進士。”

“讓他參加明年的科舉,先考上進士再說!”

不是進士,就沒有大用的可能,朱由檢使用的阻力會很大。所以就讓茅元儀先考上進士再說,這樣才好用他。

袁可立聞言張了張嘴,最終還是說清楚,茅元儀如今連舉人都不是,不能參加會試。

這下朱由檢就沒辦法了,會試、殿試他還能想辦法,但是總不能連鄉試都給包辦了。只能先把人召過來,再決定擔任何職。

而且在朱由檢心中,還有讓茅元儀在內廷任職的想法。畢竟這個人能被袁可立推薦,可見確實有才能,只是不適合科舉,沒能考取功名而已。

內廷的御馬監、上林苑監等機構除了太監之外,也需要外人任職。茅元儀願來的話,能把他安排在裡面。

甚至,朱由檢還打算千金買馬骨,招攬更多不適合科舉的人才,進入內廷任職。

魏忠賢之後的內廷,必然會有大變。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