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澈拿起一根細長的指揮棒,指向沙盤上的一處:“大同鎮。“他的聲音低沉而堅定,“此地東連宣府,西接延綏,是九邊重鎮之首,直面蒙古諸部威脅,戰略位置極其重要。“
指揮棒在大同上空畫了個圈:“大同駐軍常年處於戰備狀態,士兵們有強烈的危機感,改革最容易獲得支援。而且...“他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的光芒,“大同總兵劉勳是朝中某些人的親信,若能在他的地盤成功推行改革,將具有示範意義。“
朱標會意地笑了:“先生這是要擒賊先擒王啊。“他仔細端詳著沙盤上的佈局,“劉勳此人我有所耳聞,據說在大同經營多年,根深蒂固。“
“正是如此。“林澈的指揮棒輕輕敲擊掌心,“若能在大同開啟局面,其他邊鎮的阻力自然會小很多。況且大同地理位置特殊,一旦改革成功,其效果將直接展現在對抗蒙古的前線上。“
朱標沉思片刻,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先生,邊關將士常年與蒙古人交戰,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戰方式。我們這套新法,會不會與他們的習慣產生衝突?“
林澈讚賞地看了朱標一眼:“殿下思慮周全。確實,邊軍有邊軍的傳統。我的建議是保留他們有效的戰術,只改革訓練方法和軍紀管理。特別是要改善他們的待遇,解決拖欠軍餉的問題。“
他走到沙盤另一側:“我研究過近十年大同鎮的軍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每逢秋冬季節,蒙古人南下劫掠時,明軍的敗績特別多。殿下可知為何?“
朱標搖頭。林澈繼續道:“因為秋冬時節,邊關苦寒,士兵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自然無心作戰。而那些軍官們卻在溫暖的府邸中飲酒作樂,剋扣士兵的冬衣和糧餉。“
“啪!“朱標一掌拍在沙盤邊緣,震得幾個小旗子倒下:“豈有此理!“
林澈平靜地扶起那些小旗:“所以,我們在大同的改革必須從最基礎的做起——確保每個士兵有保暖的冬衣、充足的口糧和按時發放的餉銀。只要做到這三點,戰鬥力立刻能提升三成。“
朱標正要回應,突然聽到外面傳來急促的腳步聲。一名侍衛匆匆跑進來:“殿下,兵部左侍郎張大人求見,說有要事相商。“
朱標皺了皺眉:“這個張煥,向來反對軍改,此時前來必無好事。“他轉向林澈,“先生且迴避一下,我去會會他。“
林澈卻搖了搖頭:“殿下,既然要推行改革,遲早要面對這些反對者。不如讓我也見見這位張大人,或許能有所收穫。“
朱標思索片刻,點頭同意。兩人整理衣冠,來到校場外的會客廳。片刻後,一位身著緋袍、面容嚴肅的中年官員大步走來,正是兵部左侍郎張煥。
“臣參見太子殿下。“張煥恭敬行禮,起身後卻用警惕的目光打量著林澈,“這位是...“
“這位是林澈先生,我的軍事顧問。“朱標平靜地介紹道。
張煥眼中閃過一絲不屑:“原來是一介布衣。“他轉向朱標,語氣變得急切,“殿下,臣有要事稟報,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