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割據江東,從水匪開始

第64章 欺君罔上

京城,隆慶帝閱讀完王子騰的奏摺,陰沉的臉上多出了幾分喜悅。

“好,好啊,王卿果真不負朕望!”

“來人,封賞王家……”

隆慶帝話說到嘴邊,又停了下來。

“算了,國庫空虛,還是等平叛歸來再一同封賞吧。”

隆慶帝又坐了回去,目光投視到另一份奏摺。

“三百萬石糧食……”

董沉在奏摺中陳明利害,表示山西之亂的根本在於缺糧,今年大旱,百姓顆粒無收,這才起義造反。

只要有足夠的賑災糧重拾民心,再加之以堅城防守,時間一長,賊軍自亂,不需要大規模作戰便可平定山西之亂。

隆慶帝看著這份奏摺,眉頭緊鎖。

他發現了很多疑點。

第一,董沉說山西大旱,可是山西官員卻並沒有上報任何有關旱情的奏摺。

第二,去年全年豐收,又實行了攤丁入畝的新政,百姓家中理應糧米充足。即便真的大旱,百姓也應該能堅持下去才對,為什麼會活不下去造反呢?第三,董沉要三百萬石糧食,可隆慶帝清楚的記得在康寧年間,山西也曾爆發過大旱,當時負責賑災的張庭正只要了一百五十萬石就成功安定了山西亂局。而現在,董沉卻要三百萬石!

“召戶部尚書崔樞!還有鄭敬山。”

隆慶帝宣道。

鄭敬山是前任山西布政使,主管山西的民政和財政,包括田地、戶口、賦稅、俸餉及整個官錢支用等事務,屬於是山西地區名副其實的二把手級別的人物。

山西之亂爆發後,鄭敬山僥倖逃脫,本來隆慶帝是想治其死罪的,不過因為有著程大學士為其求情,這才免除了一死,只革除了其布政使的官職。

如今召鄭敬山,自然是為了詢問其山西境內的實際情況。

很快,戶部尚書崔樞和鄭敬山趕了過來。

隆慶帝將董沉的摺子交給二人檢視,然後嚴肅問道:

“鄭敬山,你老實交代,朕問你,山西之情究竟如何,董沉言山西大旱,可是實情?”

鄭敬山聞言跪在地上,身體顫抖著,表現出十分恐懼的模樣,但實際上其內心相當冷靜。

做官做到他這個位置,冷靜是最基本的政治素養。

鄭敬山清楚,絕不能將實情告訴皇上。

山西當然是大旱,從開春到現在沒有一滴雨落下。

至於為什麼不上報。

這話說的,如果上報的話還怎麼哄抬糧價?

誰能想到那些刁民就只是因為區區沒有飯吃就造反呢?不過現在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先瞞住皇上。

只有瞞住皇上才能萬事大吉。

否則一旦暴露的話,就算他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

其實如果皇上能出宮看看的話,早就能知道事情的真相,畢竟晉賊的造反歌謠如今都已經傳到了京城的小孩子嘴上。

“天無雨,地發乾,全是昏君遮住天。乾坤倒置混愚賢,千里沃野無生產……”

可那又如何,皇上會出宮嗎?

鄭敬山跪在地上,誠惶誠恐的道:

“罪臣不敢有絲毫隱瞞,今歲山西確實雨澤稀少,有輕微旱情顯現。然巡撫丁大人已迅速籌策應對,遣人撫治受災之地,用翻車、水車以救禾苗,災情得以遏制。只因白蓮教逆賊趁機作亂,毀敗救災之事,惑亂民心,慘忍殺害了丁大人,這才致使山西之亂。”

隆慶帝聞言點點頭,這才對嘛!

如果山西真的像董沉說的那樣全境大旱,自己怎麼可能一點訊息都不知情?難不成所有的官員全都聯合起來欺瞞自己不成?

隆慶帝在心中搖了搖頭,排除了自己這個荒唐的想法。隆慶帝看向一旁的戶部尚書崔樞,問道:“董沉所提賑災之事,言稱所需三百萬石糧米。可是崔愛卿,朕記得康寧年間山西賑災只用了一百五十萬石,可有此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