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第1417章 1507倭國變局前夕

中國的名著,其實隨著中國商人四處貿易,早就流傳開來。

畢竟在船上動輒數月的生活,沒有書看日子就更難打發了。

《三國演義》、《西遊記》這類書籍,早早的就隨著商人出現在藩國權貴的案頭。

據記載,倭國最早提及《三國演義》的記載,出現在江戶時代初期,也就是1604年的日本儒學學者林羅山在《羅山先生詩集》中。

而林羅山看書的時間,必然早於這個時間,也就是萬曆三十二年以前。

而且他們看到的書,肯定是從中國流出的印刷版。

因為倭國最早刊印的《三國演義》,是1692年出版了京都湖南文山的翻譯本《通俗三國志》。

其實,倭國上層人士大多能夠使用漢語和漢字熟練交流和書寫,所以國內這個時期大量書籍也隨著商人流向倭國。

這點,魏廣德並不清楚。

畢竟,他能夠指導下面人主要進行哪些方面的貿易,禁止哪些方面的交易,卻不可能面面俱到。

而且,只要不涉及技術的書籍,單就是文學著作,魏廣德也真沒有理由拒絕交流。

其實就算魏廣德真禁止向倭國出售書籍,那隻會提高書籍出售的價格。

畢竟奇貨可居,朝廷禁止的交易,不僅不會真正斷絕交易,反而會給奸商走私提價創造條件。

大明的書籍,在倭國價格可是價比黃金。

“現在和倭國的聯絡,大概是多長時間?”

魏廣德忽然問道。

眼看著出兵在即,對倭國國內情報的需求可就變得急切起來,過去那種一年都收不到三次訊息的環境,肯定不行。

“魏閣老,我們利用商船和水師巡海船隻,現在大約每兩個月就可以傳遞一次訊息。”

劉守有其實對倭國情況的傳遞已經很滿意,都趕上草原那邊了。

當然,草原那邊有緊急訊息可以隨時傳遞出來,而倭國那邊則稍微麻煩些。

不過就算如此,錦衣衛已經打通了倭國和朝鮮那邊的傳遞途徑,過去他們利用琉球國進入倭國。

現在逐步站穩腳跟後,又發現還是朝鮮的交通位置更好,所以許多情報都是透過海路傳遞到釜山,然後走陸路傳遞到一個叫仁川的小漁村,用那裡的漁船送到大明遼東。

最後一步,則是用膠東半島東海水師的蜈蚣船,快速傳遞到天津上岸抵京。

這條路線如果加急,從情報發出到錦衣衛收知,前後可以控制在二十天左右,是最快捷的傳遞通道。

“最好建立穩定的傳遞通道,一月一遞最好。”

儘管傳遞時間從半年壓縮到兩月,但魏廣德依舊覺得太慢。

“卑職明白,回去就安排增加傳遞次數。”

劉守有不會說他們已經掌握了更快的方式,那隻會讓魏廣德這些官老爺不斷加碼,反正先答應,又不是做不到。

信不信,只要他說二十多天就可以把倭國情報傳遞回來,魏廣德不僅不會滿意,還會要求在半月來完成情報傳遞。

現在魏閣老的要求做到了,其他就和他關係不大了。

這也是劉守有這些年來為官的心得,絕對不能把錦衣衛底牌盡出,讓上面人清楚,先說困難,然後順利完成,才能給自己加分。

等劉守有告辭離開後,魏廣德馬上寫了張條子,把倭國近期可能生變的猜測寫上,也把他和劉守有之間考慮的事兒也簡單說了下,然後就是裝進信封封好,還在封口蓋上自己的私人印章。

他閣老的關防,在這樣的字條上使用太不恭敬,魏廣德當然不會使用。

“蘆布。”

對著門外喊了聲。

很快,蘆布的身影就出現在值房門口。

“拿著這個送到宮門外交給我府裡的人,讓他們馬上送到兵部交給張侍郎。”

魏廣德把信封遞過去,重要的東西都是用自家人傳遞,而不是讓內閣派出行人送出去。

主要這裡面涉及到軍機,而如果隨隨便便交給閣內官員傳遞,難保傳出一些流言。

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地位的重要,就算什麼也不知道,編也會編一些東西出來。

蘆布接過信封,快步離去,而經此一事,魏廣德也暫時沒心思看奏疏,思索著倭國後面的變局。

魏廣德心裡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此事怕不會這麼簡單就成功。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嘴裡不斷念叨著這三個人名,魏廣德不清楚這些人具體怎麼上位,特別是織田信長怎麼死的,豐臣秀吉又是如何成功上位。

誅殺武田家族看似是小事一件,可打破了倭國千百年來形成的傳統,影響力不可謂不小。

他剛才和劉守有商量的那些,都是基於織田信長還在,掌握著倭國權利的前提下有效。

可如果在此期間倭國生變,那這些計劃可就全廢了。

魏廣德輕輕搖頭,不過此時也沒其他法子,大明控制不了。

魏廣德現在就是在下一盤棋,事關大明和倭國的大棋。

贏了,大明的版圖就會完成對倭國的吞併,以後的事兒也就不會發生。

那什麼天皇,大明的版圖裡怎麼可能還會有他們的存在。

那什麼計劃提前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大明最早出兵倭國的時間就是今年年底前,最遲是明年歲末。

現在正是太平洋風季,此時出兵倭國,很容易重蹈蒙元覆轍。

實際上,如果此時出兵,或許才是最優選擇,以為那些大名,怕都是惶惶不可終日,也最容易刺激到他們。

魏廣德那裡知道,此時一場陣地織田信長的陰謀也正在倭國醞釀。

一位織田信長一直信任的將官,此時正因為面臨被剝奪身份的危機,以及多方面的因素,正在暗中策劃殺死織田信長的陰謀。

他太瞭解織田信長,在織田大軍對毛利和長宗我部兩個大名“最後一戰”後,除了荒涼的島津家外,就剩下關係並不親密,甚至隨時可以刀兵相向的上衫家和北條氏。

而這兩家和織田信長的關係也是時而聯盟,時而分裂,就如長宗我部一樣,曾經也是織田信長的盟友,但面對更大的利益,依舊會選擇放棄和織田信長的聯盟關係,準備刀兵相見。

只不過,倭國中部最好的土地,大部分都已經被織田信長和他親密盟友控制,剩下的小魚小蝦不是在東國就是本島以外的島嶼,勢力大多很難發展起來。

這種情況下,不被信任的將領,很可能面臨著類似武田家一樣的結局,被清洗。

抱著這樣擔心的,其實還包括德川家康等有實力的,又和織田信長聯盟的盟友們,自然也包括京都的那位“神”。

因為誅殺武田家的一道命令,織田信長或許自己都想不到,此時的他已經被倭國大部分有實力的大名從心底裡防備起來,都巴不得他去死。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