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阿比西尼亞帝國以為這樣的退讓就能讓義大利人滿足,但沒想到的是,這點土地根本無法滿足義大利人的胃口。面對著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步步退讓,義大利提出了更加過分的要求,強迫阿比西尼亞帝國成為義大利的受保護國。
對於這樣的要求,阿比西尼亞帝國自然是無法接受的。
對於不太聽話的阿比西尼亞帝國,義大利方面決定先下手為強。
義大利的厄利垂亞殖民地是用阿比西尼亞帝國被佔領的海岸地區建立起來的。殖民地總督巴拉地裡將軍在接收到來自義大利政府的指令之後,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發動了突然襲擊。
義大利軍隊來勢洶洶,他們佔領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蘇姆,大有威脅到阿比西尼亞帝國腹地的趨勢。
本來義大利人以為這場戰爭會很快結束,歷史上也只會記載義大利對非洲土著的一次再平常不過的殖民戰爭而已。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義大利軍隊因為勢如破竹般的勝利而驕傲自滿的時候,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很快給了義大利軍隊致命一擊。
阿比西尼亞組織了數萬名士兵抵禦義大利的殖民入侵。其中有一支大約3萬人的兵力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頂山埋伏,最終成功埋伏到了人數大約1300人的義大利軍隊。
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這支軍隊全軍覆沒,軍隊指揮官託塞利少校也死在了這場戰爭當中。
1300名義大利士兵全軍覆沒,這已經是相當誇張的戰果了。
連一名校級軍官都死在了戰場上,這樣的新聞立刻轟動了義大利甚至整個歐洲,讓義大利與阿比西尼亞帝國戰爭的新聞熱度一下子超過了布林戰爭的熱度。
如果說這樣的新聞只是讓歐洲各國開始關注起一場平平無奇的戰爭,那麼接下來的另一條新聞,直接讓義大利陸軍成為歐洲各國的笑柄。
在贏得這場小規模勝利之後,阿比西尼亞帝國並不滿足自己取得的戰果。哈拉爾總督馬康南公爵率領的另一支軍隊包圍了馬卡累,這裡是阿比西尼亞帝國下屬的提格雷王國的首府,之前被義大利軍隊佔領。
因為是佔領區的原因,為了維護城市的穩定,義大利在這裡駐紮了1200名士兵。
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目標就是這1200名士兵,事實證明他們也成功的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這1200名義大利士兵憑藉著先進的武器裝備,在面對數萬阿比西尼亞帝國軍隊的進攻的時候,仍然能夠堅持很長時間。
但因為整座城市都被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包圍的原因,義大利軍隊得不到任何物資方面的補給,他們的武器裝備再先進,也會遲早淪為廢鐵。
在堅持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之後,義大利軍隊可以說得上是彈盡糧絕。
在確定敵人的彈藥補給已經不足之時,阿比西尼亞帝國計程車兵奮不顧身地對堡壘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這些非洲土著爆發出了驚人的勇氣和決心,雖然沒有直接攻破這座城市,但義大利軍隊在彈盡糧絕之後也沒有了抵抗的決心,最終選擇向阿比西尼亞帝國投降。
英國和布林人的戰爭到底是英國佔據了優勢,但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目前看起來似乎是阿比西尼亞帝國更具優勢。
這才打了多長時間,義大利就已經損失了接近2500名士兵。
1300人被全殲,1200人在付出了莫大的傷亡之後選擇投降。
這對歐洲各國來說是很少見的。以往的殖民都是出動很少的軍隊就能戰勝敵人,怎麼到了義大利這邊就做不到了呢?其實不只是歐洲的國家感到好奇,就連義大利國王翁貝託一世自己也感到非常詫異。
按照目前義大利軍隊的表現來看,義大利陸軍的戰鬥力是要比英國陸軍低一個檔次的。英國陸軍又和法德西這樣的陸軍強國低一個檔次,這不是代表著義大利的陸軍相較於歐洲的陸軍強國,要低至少兩個檔次嗎?
翁貝託一世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的現實,他一直以為義大利應當是一個陸軍強國,為了陸軍的擴張他還付出了大量的軍費。
憑什麼西班牙都能建立強大的陸軍,義大利陸軍卻只能淪為歐洲各國的笑柄呢?
憤怒的翁貝託一世拒絕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的求和信,他將義大利軍隊在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失敗視作恥辱,並且要求政府繼續撥款,向戰場派出更多的援軍,為義大利和義大利陸軍洗刷恥辱。
事實證明,義大利陸軍的戰鬥力就是這麼糟糕。
隨著軍費的增加,義大利投入戰場的軍隊也達到了近2萬人的水平。
按照正常道理來說,2萬正規軍隊入侵一個非洲土著國家,用腳趾頭打都能打贏這場戰爭。
可義大利軍隊就是這麼特殊,他們不僅打輸了這場戰爭,還是慘敗。義大利軍隊被打的丟盔棄甲,2萬軍隊也只有不到8000人逃回了厄利垂亞,剩下的人不是戰死就是被俘虜。
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之所以能夠展現出如此強大的戰鬥力,除了他們保衛國家的熱情空前高漲之外,帝國的指揮官展現出的優秀才能,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統帥軍隊的親王和公爵們,他們多次的成功運用了1000多年以來在阿比西尼亞一直嫻熟使用的一整套計謀和戰術,包括製造假象,散佈假情報,聲東擊西等等。
義大利軍隊哪裡能夠想到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隊能有這麼狡猾,再加上義大利軍隊中也有很多新兵的原因,最終導致了這場慘敗的發生。
阿比西尼亞帝國繳獲了超過1.1萬支步槍和50多門火炮,這一下子讓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事力量變得豐富了起來。
按照這麼個趨勢,阿比西尼亞帝國以戰養戰之下,軍事力量會越來越誇張。
義大利投入到陸軍中的武器裝備最終只會給阿比西尼亞帝國做了嫁衣。目前的阿比西尼亞帝國絕對是歐洲唯一一個裝備步槍超過上萬支的土著國家。
在上萬支步槍和數十門火炮的補充之下,義大利軍隊再想要征服整個阿比西尼亞帝國,難度就要高上許多了。
正當歐洲各國都在思考阿比西尼亞帝國是否會乘勝追擊,奪回被義大利佔領的厄利垂亞地區的時候,阿比西尼亞帝國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做出了一個讓歐洲各國都感到驚訝的決定,那就是陳兵於厄利垂亞邊界,不再對義大利佔領區發動進攻。
阿比西尼亞帝國放棄進攻也讓義大利政府鬆了一口氣。要是厄利垂亞地區再被奪回的話,那義大利丟的臉可就大了去了。
清楚自己已經處於劣勢的義大利政府也沒有過多堅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判之後,最終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簽訂了《亞的斯亞貝巴合約》。
這份合約規定,義大利尊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獨立地位,並且承擔發動戰爭的責任,向戰爭勝利方的阿比西尼亞帝國賠款1000萬里拉。
阿比西尼亞帝國則放棄已經被義大利佔領的厄利垂亞地區,雙方在土地問題上達成了統一。
阿比西尼亞帝國不再北上威脅義大利,義大利也不再南下覬覦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腹地。
事實證明,孟尼利克二世還是相當聰明的。
隨著戰爭的進行,時間也已經來到了10月底。
如果繼續打下去的話,衣索比亞地區的播種期即將到來。為了農業的收成,帝國計程車兵們遲早是要回家播種耕作的。
到時候如果強行讓這些士兵留在軍隊的話,難免會引起這些士兵的不滿。畢竟就算打贏了戰爭,對農業的影響也是無法挽回的。
阿比西尼亞帝國南部還有許多邦國遊離於帝國的統治之外,孟尼利克二世認為,將這些邦國和其他土地併入帝國的統治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北邊已經損失的厄利垂亞沒有必要再追回了,畢竟這裡是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海岸,也是整個帝國最富庶繁華的一片土地。
如果非要奪回厄利垂亞的話,勢必會引起義大利人更加激烈的反撲。到時候如果像英國和布林人的戰爭那樣,持續好幾年的時間就不太划算了。
畢竟戰爭是在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腹地打響的,對義大利本土的農業和工業沒有太大的影響。
只要本土沒有受影響,義大利是能打一場持久戰的。但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腹地會受到戰爭影響,這場戰爭拖得越久,對阿比西尼亞來說就越不划算。
阿比西尼亞帝國的退讓並不讓歐洲各國感到驚訝。雖然阿比西尼亞帝國獲得了短暫的優勢,但國家之間強大的實力差距就註定了,只要戰爭繼續進行下去,義大利人遲早能夠奪回優勢。
真正讓歐洲各國感到驚訝和好奇的,是義大利政府突然的退讓。
按照道理來說,哪怕打了敗仗,義大利政府想的也應該是如何打回來才對。
但沒想到,在阿比西尼亞帝國再次提出和談請求之後,義大利方面還真的同意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的和談請求,並且最終簽訂了這樣一份條約。
雖然最終阿比西尼亞帝國承認了義大利對厄利垂亞地區的統治權力,但義大利也被迫承認了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獨立地位,並且還要向對方賠款1000萬里拉。
雖然這筆賠款並不多,但卻坐實了義大利戰敗國的地位。一個列強面對一個土著成了一個戰敗國,這樣的故事怎麼看都覺得好笑。
但凡義大利政府能夠強硬一點,都不會這麼輕易的就淪為歐洲各國的笑談。畢竟作為目前最強大國家的英國也是差不多的情況,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打敗布林人,只能透過消耗的方式慢慢磨乾淨布林人的潛力,然後再結束這場戰爭。
對於英國來說,義大利的糟糕表現讓他們鬆了一口氣。如果說英國軍隊的表現只是糟糕,那義大利的軍隊的表現就說得上是差勁甚至十分差勁了。
有表現如此糟糕的義大利軍隊吸引火力,至少高貴的英國政府不會因此丟了面子。畢竟英國相較於義大利政府的表現來說,明顯還是體面了很多的。
其實在義大利打響這場戰爭的時候,卡洛就清楚義大利大機率不會獲得勝利。
卡洛畢竟也是義大利人,對於義大利陸軍戰鬥力還是比較清楚的。在義大利剛剛統一的時間段,義大利的陸軍戰鬥力還是可以肯定的。
當時撒丁王國的軍隊戰鬥力絕對在合格線以上,加里波第組建的紅衫軍戰鬥力更是十分強大,靠遠征就消滅了當時的兩西西里王國。
可惜的是,隨著卡洛的父親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以及組建紅衫軍的加里波第去世,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已經直線下滑。
滿打滿算,義大利軍隊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沒有經歷過成規模的戰爭了。
二十年的時間足夠軍隊計程車兵換了一茬又一茬,在這樣的情況下,義大利軍隊能夠保持戰鬥力才是怪事。
別看義大利曾經能在法國的手中搶奪突尼西亞的兩塊殖民地,主要原因是義大利軍隊並沒有和法國軍隊碰上,打的只是突尼西亞的軍隊而已。
但凡和法國軍隊碰面,義大利軍隊絕對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當時因為義大利有西班牙支援的原因,法國最終選擇了退讓,這也讓義大利軍隊的實際戰鬥力並沒有展現出來。
此時距離義大利佔領突尼西亞殖民地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當時好歹還參加過戰爭的義大利士兵,也差不多都已經從軍隊中退役。
別看目前義大利軍隊的總人數還算不錯,但這些士兵大多都是新兵,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
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義大利也不捨得投入到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場當中,這也導致義大利軍隊在阿比西尼亞帝國的這場戰爭當中表現相當糟糕,一度重新整理了歐洲列強國家最差表現的下限。
義大利軍隊在阿比西尼亞帝國的糟糕表現讓民眾相當不滿,民眾對政府的不滿也就代表著必須要有一個人站出來背鍋。
肯定不能讓國王翁貝託一世來背鍋,這也代表著能背鍋的只有一個人選,那就是現任義大利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
在和談結束沒多久,翁貝託一世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罷免了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改為任命右派首相安東尼奧·斯塔拉巴作為義大利政府的新任首相。
雖然讓首相背鍋很快就平息了義大利民眾的憤怒,但這場戰爭對義大利的影響卻沒有消除。
一個堂堂的列強國家在戰鬥中輸給了一個非洲土著國家,這對義大利的軍心民心都是巨大的打擊。
原本的義大利陸軍對外號稱自己是歐洲強軍,甚至都敢和法德的陸軍進行對比。
可現在,自從輸了這場和阿比西尼亞帝國的戰爭之後,別說自比為歐洲強軍了,義大利陸軍已經被譽為列強中戰鬥力最差的軍隊,一些歐洲中小國家也紛紛覺得,自己的陸軍正面打敗義大利陸軍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種想法的轉變對義大利陸軍的最大影響,就是讓他們徹底喪失了信心。
軍隊中自信是很重要的,如果連士兵自己都不相信可以打敗敵人的話,那在正面戰場也一定不可能打敗敵人。
義大利在非洲戰場的失敗讓德國和奧匈帝國感受到了迫切性。
別看目前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抗是兩個列強打三個列強,實際上佔據優勢的還是法俄這兩個列強。
沒辦法,法國和俄國的單體實力實在太過強大。不管是法國還是俄國,在軍事實力方面都是可以媲美德國的。
原本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加起來還能勉強對抗剩下的一個力強。隨著義大利軍隊在非洲展現出瞭如此戲劇性的表演,德國和奧匈帝國也都不再相信義大利能幫助自己對抗法俄這樣的超級列強。
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拉攏一個軍事實力比較強大的盟友就顯得很有必要。
目前歐洲可供選擇並不多,無非也就只有英國和西班牙而已。
德國其實更想和英國進行結盟,畢竟英國的海軍實力更強,這一點是德國無法做到的。
如果德國和英國結盟的話,這個同盟將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和最強大的陸軍,這簡直是最美妙的情況。
但可惜的是,德皇威廉二世公開站隊布林人的表態,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德國和英國之間的關係。
再加上英國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布林戰爭上,讓英國政府完全沒有興趣和德國進行結盟。
如果和德國結盟的話,法國和俄國這兩個與英國有仇恨的國家,勢必會強勢的干涉到布林戰爭當中。
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他們暫時在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對抗中保持中立的原因。
沒辦法,畢竟英國樹敵太多,在選擇軍事同盟的時候,除了考慮到自己的盟友是否強大之外,還得考慮到自己是否會率先遭到對方圍攻的因素。
別看德國和法國的恩怨不少,要是英國真的加入到德奧同盟這邊,英國才是法國和俄國最恨的那個敵人。
此時與德國結盟就是給德國人當靶子,英國人才不傻,他們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就站隊,除非有無法拒絕的利益。
今天感冒稍微好一點了,連續四天日萬正式開始!日萬第一天,一更10200字,感謝支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