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缺糧,你說咋辦?”
好嘛,這感情是不願意交白卷,就抄寫題目以求矇混過關?
“這卷子是誰的?”李世民黑著臉問道。
房玄齡翻過試卷,臉色複雜道:
“是程知節之子,程處默的。”
李世民冷哼了一聲,沒有說話,而是又拿起一張試卷,看了下去。
這一次,李世民倒是沒說什麼,只是面色複雜地嘆了口氣,便將試卷遞給了房玄齡。
下一刻,便見房玄齡臉色憋得漲紅。
只見試卷上,極為懶散地寫著一行字。
“關中缺糧,何不食肉?”
在試卷的最下方,寫著房遺愛三個字。
見狀,房玄齡頓時羞愧得恨不得找個地方鑽進去。
“陛下恕罪,臣教子無方,臣……”房玄齡連連告罪。
李世民擺了擺手,又拿起了一份試卷。
當看到試卷的那一刻,他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房玄齡餘光瞥去,只見試卷上極為囂張地寫著一行字。
“關中缺糧,我家有糧,就問你氣不氣?”
落款的名字,赫然就是長孫衝。
“想那無忌英明一世,怎會生出這樣的兒子來!”
李世民頭上青筋暴起,緊握雙拳,最後全都化為了一聲嘆息。
正所謂哀莫大於心死。
在接連受到一連串打擊後,李世民眼睛已經紅了起來。
難道說,這麼多年的心血,全都白費了嗎?
偌大的弘文館,竟沒有一個可用之材?
不過是篇策論罷了,京城如此多的青年才俊,竟愣是沒有一個做得出來?
那這大唐盛世,還有什麼意義!
百年之後,豈不是全要毀在這群小王八蛋的手裡!
房玄齡一臉擔憂地看著李世民,欲言又止。
往日裡,他自有無數種辦法開解對方。
可此時,縱有千言萬語,也顯得蒼白無力。
誰讓自己兒子不爭氣呢!
“罷了,玄齡,你把這些試卷拿去燒了吧,不看了,朕不想看了傷心……朕……”
李世民越想越氣,可旋即目光落在了手上的試卷上,整個人愣在了那裡。
只見試卷上,極為飄逸地寫著幾個大字。
“關中無糧,可去洛陽……”
“嘶!”
看著手裡的試卷,李世民心中大震,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試卷上的話,正合他的心意。
歷史上,移都就食的事情,最早起源於東漢。
當時,漢獻帝遷都許都,就是因為糧食不夠。
而隋朝從隋文帝算起,也有三次被迫於洛陽“乞討”。
移都就食之時,皇帝及眾臣離開京師,到達東都。
此時,洛陽就成為實際上的京都,而長安則成為陪都。
當皇帝一行人在東都渡過難關,再返回長安,這時長安又恢復了首都的功能。
李世民無奈地嘆了口氣。
事實上,就算關中近來沒有鬧出災荒,這移都就食之策,也勢在必行。
究其原因,是因為關中雖然號稱沃野千里,實際上卻不能充分提供朝廷百官的俸食之需。
再加上水陸交通不甚便利,運轉米穀亦頗困難,所以自隋唐以來,但凡關中遭遇天災,便會陷入重度缺糧的困境。
然而洛陽卻是另一番景象。
除了有著名的“天下第一大倉”——含嘉倉外,還有洛口倉、回洛倉、河陽倉等數個規模龐大的糧倉。
而且洛陽地處天下之中,貫通南北東西,是天然的交通樞紐。
這樣一來,運轉米穀的問題,也迎刃而解。
這本是李世民與洛陽起家的長孫無忌,深思熟慮,想到的最好的方法。
之所以遲遲沒有公開,則是因為一旦就食程序開啟,則會動一發而牽全身。
畢竟牽涉朝廷百官、宮廷女眷,這可是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
再加上,新朝方立,人心未穩,這時候率領文武百官貿然離京,難免會流言四起,眾說紛紜。
可現在,如此機密的一件事情,竟然被一個毛頭小子,寥寥數語,當場點破。
足可見,此人見識非同凡響!絕不簡單!
李世民連忙翻著試卷,尋找著答題者的名字。
很快便表情精彩得愣在了那裡。
只見試卷結尾處,極為飄逸地留著一個名字。
魏叔玉……
看著這個名字,李世民陷入了沉思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