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國和他的小弟們也給了我們豐厚的回報,一個是與龍國簽訂的最惠國待遇的貿易協
定放寬的貿易管制,讓龍國在進出口方面享受到一定的優惠。】
【第二是他們支援並引導本土企業對華進行貿易和投資。】
【這期間最活躍的就是小日子,十年間累計向我們貸款8009億日元,援建了包括能源、醫療、教育,交通等專案22個。】
——“小日子這麼卷的嗎?援建專案一個接一個”
——“10億人口市場,直接一個大禮包送上!”
——“我們國家的國運是第一代龍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用生命換來的”
——“事在人為,不要把先輩們的謀略說成是運氣”
——“92年的我看著國家慢慢變好,這一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不是天然有國運,而是團結一心,一分一分的拼出來的國運”
——“弱者才會談國運,我們能有今天的地位跟國運有毛的關係”
大唐位面。
唐太宗李世民正在與魏徵、房玄齡觀看天幕。
“魏卿、房卿,你們可看清楚了。”
李世民眉頭微皺。
目光凝重地注視著天幕上的畫面。
“陛下,這後世之人竟要依附他國才得以發展,實在是......”
魏徵欲言又止。
“依附?”
李世民猛地一拍身旁案几。
“朕治下大唐,開創貞觀之治,令四方來朝,萬國來賀。”
“豈料後世竟淪落至此,要靠他國施捨才能求來生存!”
“陛下息怒。”
房玄齡出言勸解。
“此中曲折,恐非表面這般簡單。若論經營之道,這後世之人倒也非無智謀。”
“智謀?堂堂天朝上國,何須如此費盡心機?”
李世民冷哼一聲。
“朕當年平定天下,憑的是鐵騎橫掃,是雄才大略!何曾靠過他人恩賜?”
“陛下說得是。”
魏徵拱手道。
“只是如今世事已變,這後世之人怕是身不由己。”
“他們講什麼經濟基礎,軍事科研,與我等那時確是大不相同。”
“哼,朕倒要瞧瞧這些人如何借他國之力而不失國格。”
李世民站起身來負手而立。
“這等仰人鼻息的日子,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陛下明鑑。”房玄齡道。
“這後世子孫能想出此等權宜之計,想必也是無奈之舉。”“觀其言辭舉止,倒也不似全無主見之輩。”
李世民凝視著天幕。目光深邃。
“且看這些人如何運籌帷幄。若真能令國運昌盛,倒也不失為另一番氣象。“只是這等借力的法子,總歸不如我大唐靠自身力量來得磊落。”
大清位面。
雍正皇帝與大學士張廷玉、李衛正觀看天幕。“後世之人竟能想出如此妙計!”
雍正的目光閃爍著難以掩飾的興奮。
“以弱勢換取生存之機,以退為進,借他人之力而強大自身,此等計謀,當真令人歎服。張廷玉撫須沉思。
“啟稟皇上,此等計策雖有屈辱之嫌,卻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猶如當年康熙帝與俄羅斯談判《尼布楚條約》,以區域性退讓換取百年安寧。”“不錯!朕治理國家,最重實效。”
雍正的聲音略顯激動。
“後世子孫能在如此艱難之境,想出這等借力之法,確實令朕刮目相看。”
“他們懂得韜光養晦,懂得蓄勢待發,更懂得以經濟為根本。”
“只是這漂亮國···”李衛欲言又止。
“李衛,你莫要拘泥於表象。”雍正的眼神中閃過一絲銳利。
“朕觀這後世子孫,心中自有盤算。”
“他們借他國之力發展經濟,就如同朕設立軍機處,表面上是與眾臣共議國事,實則是為了加強皇權。“
“這其中深意,豈是尋常人能看透的?”“皇上英明。”
張廷玉感慨道。
“這後世之人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謀發展,此等智慧與膽識,確實非同尋常。”“朕最欣賞的就是這等明白事理之人。”
雍正的聲音中帶著讚許。
“他們深知經濟根基的重要性,知道要在適當時機示弱,更懂得如何借勢而起。”“這與朕勵精圖治、實幹苦幹的理念,倒是異曲同工。”
“只可惜朕不能親眼看到他們最終能走多遠。不過,以朕對後世子孫的觀察,他們定能在這條路上走出自己的精彩。”
雍正的目光穿透天幕。
彷彿要望進那遙遠的未來。
大宋位面。
宋徽宗趙佶獨自觀看天幕。
雙手不自覺地顫抖。自己面對的。
不正是與天幕中相似的困境嗎?北方的金國虎視眈眈。
就如同天幕中的那個大國。朝廷內外。
又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轉機?
只要能找到那麼一個“跳板”。或許大宋的命運就能改寫。
他的目光投向案頭的奏摺。
那上面盡是邊境告急、錢糧緊缺的訊息。。
若是能像後世那般。
以市場換技術。以貿易求發展。
何愁大宋不能強大起來?“經濟基礎···”
趙佶反覆咀嚼著這個陌生的詞語。難怪自己勵精圖治、崇尚藝術。卻始終不得要領。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