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篇報道也就騙騙倭國本土居民了,身在前線的部隊哪個不知道大阪師團的真面目。]
一—“社畜摸魚神功大成!”
一—“裝病請假,大阪永遠滴神!”
ーー“遲到の藝術:大阪師團精進八天[doge]
一—“打完了就來勁,這不是每個人上班的日常嗎”
一—“關東軍寫報道的水平堪比現代營銷號”
一—“戰場社恐現場[笑哭]”
一—“不愧是經商天才,這波叫做趨利避害”
大明位面。
老朱站在南京宮殿的露臺上。
他那飽經風霜的臉上肌肉微微抽動。身旁的劉伯溫正襟危坐。
目不轉睛地注視著天幕中大阪師團的種種表現。老朱的手掌重重拍在欄杆上。
整個露臺都隨之震動。
“這些人,倒是比俺當年在皇覺寺要精明多了。”老朱扯下腰間的絲帕擦了擦額頭。
他粗壯的手指捏得絲帕幾乎變形。
“看看,看看!裝病逃兵,這般無恥的伎倆也使得出來。”劉伯溫微微欠身。
眼中閃過一絲笑意。
“陛下,這支軍隊倒是把趨吉避凶的道理拿捏得死死的。”“臣記得當年陛下也曾說過,打仗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支軍隊倒好,專門挑沒有天時地利的時候往回撤。”老朱突然仰天大笑。
笑聲中帶著幾分怒意。
“有意思!當年咱們打天下的時候,哪個不是在刀尖上討生活?這幫人到好,把戰場當成了徽州的市集,見了虧本的買賣就往後躲。”
他的目光掃向遠方。彷彿在回憶著什麼。
“要是讓老劉、常遇春他們看見這般軍隊,不知會作何感想。”劉伯溫輕撫長鬚。
“陛下您看,這支軍隊雖然怯戰,倒也有幾分本事。”
“不打敗仗,還能儲存實力,最後還落得個威武而歸的美名。這般巧妙週轉,倒讓臣想起了微州那些善於經商的商人。
老朱眯起眼睛。
目光中閃過一絲玩味。
“你這麼一說,俺倒想起一事。這支軍隊,跟那些倭寇也差不離。”
“見了硬茬子就躲,遇上軟柿子就捏。這般欺軟怕硬的性子,倒是一脈相承。遠處的鐘聲悠悠傳來。
老朱的目光依然停留在天幕之上他突然覺得。
這支軍隊倒是讓他看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商人的精明。
即便是穿上了軍服
也改變不了趨利避害的本性。
大清位面。康熙皇帝負手而立
站在圓明園的水榭之中他身著明黃色龍袍
眼神銳利地注視著天幕中的景象。
身側的索額圖不時用餘光打量著皇帝的表情大氣都不敢出。
“這支軍隊,倒是讓朕開了眼界啊。康熙的聲音中帶著幾分玩味。
他緩步走到廊柱旁
手指輕輕敲擊著玉欄杆。“朕
平定三藩之時,那些叛軍雖然不堪,卻也知道背水一戰。這支大阪師團,真是讓朕大開眼界。”
索額圖向前一步壓低聲音說道。
“皇上明鑑。此等軍隊雖然怯戰,但其中蘊含的謀略倒是耐人尋
“末將觀那隨行記者所寫的報道,不禁想起當年我朝剿滅吳三桂時,他手下敗軍也曾如此粉飾太平。
康熙微微頷首。
嘴角浮現出一絲譏諷的笑意
“你說得不錯。不過朕倒是對這支軍隊的特點更感興趣。他們這般審時度勢的本領,倒讓朕想起了江南那些經營鹽鐵的商人。”
“只不過這些商人再狡猾,也不敢在朝廷面前如此放肆。”索額圖正欲開口。
卻見康熙的目光突然變得深邃起來。
皇帝轉身面向天幕
聲音中帶著一絲莫名的意味。
“朕還記得當年剿滅鄭氏時,那些水師將士雖然不諳水戰,卻也知道以死報國“這支軍隊倒好,把軍營當成了市場,把戰場當成了交易所。”
遠處的御花園中。
幾隻白鶴正在悠閒地漫步。
康熙望著這幅景象
眼中閃過一絲思索的光芒。這支大阪師團的表現。
或許正印證了一個道理。
軍隊若是沾染了過多的商人習氣。終究會失去戰場上最重要的血性。這支軍隊的表現。
讓他不由得回想起了自己統一天下的歷程。那時的將士們。
即便面對再強大的敵人。
也從未像這般怯戰
聽聞天幕上顯現異域軍旅之事茶館酒肆中一時議論紛紛。
百姓們時而驚歎時而搖頭。
眼中既有看熱鬧的興致又帶著幾分不屑。
“這等軍伍,怎配稱為精銳?”
一陣鬨笑聲中。茶客們紛紛議論起來。
在他們看來。
軍人當以血性為重。豈能如此畏縮不前。想那西楚霸王當年。寧可破釜沉舟。
也絕不會行此等退縮之舉。
“倒也新鮮,這般軍隊竟也能得到嘉獎。”酒桌上的食客放下酒杯。
感慨萬千。大家心知肚明。
這支軍隊雖然儲存了實力。卻失了軍人的根本。若是放在大宋年間。
便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岳母也要唾罵幾句。
“看來這異域之地,倒是與我們這裡大不相同。”有人搖頭晃腦。
彷彿看破了世間真諦。在場之人無不感慨。
軍隊若是沾染了太多商賈習氣。終究會失了血性。
就連街邊賣炊餅的小販也忍不住插嘴。
說這支軍隊怕是把行商之道都學了個十成十。“可笑至極!”
又一陣鬨笑聲響起。眾人紛紛議論。
這支軍隊雖然保住了性命。卻丟了軍人的臉面。
若是讓當年的關雲長看到這般情形。只怕會氣得三尺長髯倒豎。
茶客們你一言我一語。說得興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