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述語氣中帶著諷刺。
楊廣負手而立。
“那戚繼光也是可笑,難道他不知朕平定江南時,可是親自披甲上陣?何須靠這等卑劣手段。”
“陛下說得是。我大隋開創的科舉制度,原是為了選拔人才。誰知後世竟成了結黨營私的工具。”
“朕命人開通大運河,修建東都,哪個不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他們倒好,貪汙受賄還說得冠冕堂皇。”
楊廣眼中閃過一絲不屑。
“這些人若是生在我朝,怕是連東都城門都進不得。”宇文述沉聲道。
“後世說朕奢靡,朕倒要問問,朕可曾讓臣子如此放肆?大明這些人,當真不知君臣之分。”
楊廣神情傲然。兩人凝視天幕。
不禁感嘆後世君臣之道已失。在他們看來。
這等粉飾太平的把戲。實在入不得眼。
【明朝官員之所以貪腐成風,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自有明一代起官員俸祿實在太低,連清人修明史時都忍不住吐槽。】
【明太祖老朱很可能是從《宋史》中吸取了很多經驗,比如他不認為包拯是大清官,因為包拯僅年薪就高達18000貫。在他看來,當官就不能發財。】
【眼看宋朝的高薪資也擋不住貪腐,老朱就把明朝官員的體祿壓得極低。導致一個縣級官員如果不搞點灰色收入,根本不可能養著師爺雜役等一眾吏官。】
【像海瑞這種絕對意義上的清官,死後的喪葬費居然都要靠人來湊。所以說起明朝的貪官,都會有人對這些官員表示一定的同情。】
——“結果反而養出了更多貪官,真是意想不到呢”——“這工資水平,不貪才是不正常吧?”
一—“連縣太爺都養不起小弟是吧”
——“明朝官場生存指南,要麼餓死要麼當貪官”
——“老朱:這招絕了,我總算治住你們了吧。眾官員:實在不好意思··.”
——“貪官都變成弱勢群體了”
——“史官:連我們寫史都看不下去這工資水平”
一一“明朝經驗,高薪養廉不低薪逼貪”
一—“結果證明工資低也照樣貪,而且貪得更理直氣壯了”
大明位面。
太祖高殿內。
老朱與劉伯溫凝視著天幕。
“老劉,你看這幫後人,竟敢說朕的政策有問題。這些當官的,不就是想著發財嗎?”老朱拍著龍椅扶手。
“陛下,您看這海瑞,倒真是個難得的清官。”劉伯溫捋著鬍鬚。
“死後無錢下莽又如何?清官本就該兩袖清風。包拯那麼高的俸祿,他不貪才怪。”
老朱站起身來。
李善長在一旁插話。
“陛下,可衙役們的確要吃飯。這養活一個縣衙的開銷···”
“吃飯?朕當年打天下的時候,有幾個人吃得飽?這些人不過是想享清福罷了。”老朱瞪了李善長一眼。
“可是陛下,您瞧這些史官都看不下去了。”劉伯溫小心翼翼地提醒。
老朱揮手打斷。
“史官算什麼?朕就是要讓這些當官的記住,做官是為了治理百姓,不是為了發財~”“他們現在嫌俸祿低,怎麼不說說那些貪官汙吏的贓款?”
“陛下說得是。只是這衙門運轉···”李善長還想再說。
“運轉什麼運轉!朕當年在村裡,一年到頭就吃幾個饅頭,不也活下來了?”“這些人非要錦衣玉食,那就別當官!”
劉伯溫嘆了口氣。
“陛下英明。只是後世之人···”
“後世之人懂什麼?他們只看到官員俸祿低,怎麼不想想朕為什麼要這麼做?”“宋朝的教訓就在眼前,朕偏要讓這些人明白,當官就得清廉!”
三人繼續望著天幕。
老朱越看越覺得自己的決定沒錯。在他看來。
這些抱怨的聲音。
不過是些貪圖享樂之人的牢騷罷了。大唐位面。
御花園內。
李二與魏徵細看天幕。
“後世這老朱,倒是有幾分意思。不過他這般壓榨官員,遲早會出問題。”李二負手而立。
魏徵捋須思索。
“陛下可還記得開元之治時期?我朝官員俸祿優厚,反倒政通人和。”“正是。朕登基之初便知,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養官亦是如此。”
“飢寒交迫之下,誰還顧得上治理天下。”房玄齡走入園中。
“陛下說得是。這明朝官員,一個月的俸祿還不如我朝一頓飯錢。”
“老朱此舉,無異於關門打狗。官員不得不貪,百姓就要遭殃。”李二轉身向兩位愛卿。
魏徵分析道。
“我朝六部九寺,各級官員俸祿皆有定製。即便有人貪腐,也不至於如此理直氣壯。”“這便是老朱的短視之處。他只顧著懲治貪官,卻不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李二目光深邃。房玄齡補充。
“我朝官員即便告老還鄉,也能養家餬口。哪像這海瑞,死後都要靠人捐錢安莽。”“朕當年設計官制時就明白,治國之道在於平衡。”
“既要嚴懲貪腐,也要善待臣子。這老朱,終究是廟算不足。”三人繼續觀看天幕。
不禁感慨明朝吏治之衰敗。在他們看來。
一個連最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的官員。
又如何能專心治理地方?
大漢位面。
漢武帝劉徹與丞相公孫弘立於未央宮中。觀看天幕。
“堂堂大明,竟然如此苛待臣子。”
劉徹眉頭緊鎖。
手指輕叩案几。公孫弘沉聲回應。
“陛下,您設定鹽鐵專營時,也曾考慮過官吏祿。如今大漢官員,即便是縣令也能體面度日。”
“聯設鹽鐵官署,是為了充實國庫。可朕從未想過苛待臣子。這老朱倒好,直接把官員往絕路上逼。”
桑弘羊步入殿中。
“啟稟陛下,臣觀這明朝官場,倒像極了商鞅變法前的秦國,官員不得不結黨經營。”
“這哪裡是治國之道?朕設立大農,收稅理財,也給官員優厚待遇。老朱這般做派,無異於讓臣子帶著鐐銬跳舞。”
公孫弘接話。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